Monday, January 29, 2007

為甚麼音樂是可上可下的?

*星期天籟*
嚴格來說,到了某種最後的分界,一切音樂,
都可歸為兩類:一類向上昇華,另一類向下搖擺。

向上昇的音樂,聽的時候有昇華的感覺,激
發心靈。

向下搖的音樂,聽的時候,常想搖動下身,
激發身體。

到了二十一世紀,音樂人就分為兩種。心靈
人只愛聽心靈音樂,而身體人愛聽身體音樂。好
像是一個大鴻溝。

但這種區分,並不完全。若干非洲的宗教音
樂,有很重的搖擺成份,但亦同時有昇華作用。
而 Andrew Lloyd Webber 的歌劇,調子搖滾,
但內容偏向心靈。

相信,未來音樂,必定可能找到一種結合上
下的新形式。新的音樂,能夠從上下兩方面跟你
全面溝通。所以,我們極度需要一個新的巴哈,
一個新的莫扎特,一個新的貝多芬。他們會帶我
們出新天地的。這種願望,相信可能實現。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問到底 No.6559 2007 0128 Sunday)
(明天問題:怎樣拯救列根?)

Sunday, January 21, 2007

甚麼時候,世界變好?

*星期天籟*
對於香港來說,標誌是很簡單的。你走過那
些露天酒吧(例如,爛鬼坊有很多),如果你聽
到,傳出來的是優美古典,而不再是令人搖動屁
股的重低音,那麼,世界就是變了。

到了那種時候,正在低頭做功課的孩子,偶
然會抬起頭來,抗議地說:「爸爸,可不可以把
你的喇叭收一下?太吵了。」

  因為,那時候的兒童,不再時興流行音樂。
他們覺得流行音樂,只是上一代的古老聲音,完
全沒有品味。他們的靈敏耳朵,不可能忍受走音
的流行曲,也不再崇拜甚麼偶像。

  這就是世界變化的標誌。而且,變化可能已
經發生,不過老闆們不知不覺而已。開一間高格
調的古典吧,有品味的人,會巡聲而至。

  為甚麼音樂是時代變化的標誌呢?因為,音
樂代表了人心的節奏。節奏回復,就是說,人類
社會的癌細胞,已經漸漸退走。不再為肉慾發狂,
重新曉會享受心靈的快樂了。 
(Leechardmusic.blogspot.com)
(問到底 No.6552 2007 0121 Sunday)
(明天問題:為甚麼孟子是失敗的?)
一1

Sunday, January 14, 2007

大曲小調,因何吸引?


許多偉大作曲家,在他們龐大複雜作品底下,
都有一個基本內核。未必人人能夠接受那樣
複雜的樂音,但當中的小調,拆下來另外演奏,
很多人都喜歡。

而且,也不必甚麼知名的、世界一流的音樂家
才能演得好。就算是業餘人仕,都能應付。因為,
調子寫得實在太美,次一些的演奏技術,不會使
美感消失。

貝多芬的歡樂頌,是幾乎人人都能唱得好的。
馬勒好像是很冷門,他的音樂很嚇人。但他的獵
人喪禮進行曲,卻淺白非常。容易入心。

如果你不幸,誕生在一個沒有音樂的地方。你
從不知道誰是巴哈。只覺得某一首流行曲的調子
很好,你聽一次,就時常都記得。

直到將來有一天,你在米蘭歌劇院裡,忽然聽
到這異常熟悉的調子,原來是巴哈的作品。你就
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了。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問到底 No.6545 2007 0114 Sunday)

Monday, January 8, 2007

為甚麼「大彌撒曲」沒有完成?

為甚麼「大彌撒曲」沒有完成?
歷史並未有交待,為甚麼莫扎特沒有完成他的「大彌撒曲」。他創作此曲的時候,只有二十六歲。雖然,裡面已經有了後期「安魂曲」的影子,但,那是一個不太切實的影子。
  為甚麼莫扎特沒有完成此曲?
  李察相信:這首曲子的靈魂,就好比一棵大樹的幼苗,在樂章的第一聲第一句,已經顯現。但這棵大樹,一直沒有完全出土。
  從感覺看,莫扎特寫作此曲的時候,內在意念,是尚未成熟的。雖然未成熟,但那種來自宇宙深處的靈性,已經存在了。這種靈性,要一直到莫扎特生命最後一刻,才完全凝定。所以,「大彌撒曲」是真的未完成,而「安魂曲」卻是曲未成而意盡出,是已經完成的作品。
  如果你能在「大彌撒曲」的第一句感受,那「安魂曲」就是屬於你的,莫扎特也是屬於你的。因為這兩首曲子,是莫扎特一生的縱軸。
(星期天籟 問到底 no. 6538 2007 0107)

Wednesday, January 3, 2007

星期天籟

這是在明報問到底專欄的小文章。逢星期日刊登。無非是個人欣賞音樂的小小心得而己。
願與愛樂者共聆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