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9, 2008


為甚麼這首歌今日特別動聽?

you can take


value="http://www.youtube.com/v/CFbsZu7ZN7A&hl=zh_TW&fs=1">


先請各位聽聽這一首名曲。今天稍後,才細談好了。


為甚麼這首歌,今日特別動聽?

…………………………………………………*李察
(問到底 No.7230 2008 1130 Sunday)


You can take 三字,並非歌名。歌名是 
Bring Him Home, 那是舞台音樂劇 Les Miserable
中的一首。這音樂劇,李察每過若干時候重聽,總會有
全新的感覺。

  為甚麼今天聆賞此曲,特別入耳呢?因為,其中的哲
理,忽然入心了。

  我們時常以為,字宙主宰是只會給的。當我們各自分到
了自己的一份,或歡喜,或埋怨。但總不會想到,宇宙主宰
是既能給,亦能取的。

  而且,給的時候,你會知道。但是,你永遠不會知道,
宇宙主宰甚麼時候會取回。

  你的親人何時離開,你不會知道。甚至是你自己何時離
開,你也不會知道。

  上月,李察的一位親人逝世。當時非常震驚。總想不到
真是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的。事前一點感覺都沒有。一點警
覺都沒有。

  這首歌,唱得真是很好的。不是歌者的歌喉好。而是味
道好。歌聲告訴我們,作者是全盤明白的。誰是作者呢?
第一位作者是雨果本人。第二位作者是改編的音樂家,第三
位作者是唱歌的歌唱家。第四位作者,就是你和我了。

  為甚麼他能唱得這樣好?那一種感覺,從那裡來?

  他曾否真的去救過一個人?他曾否真的企圖付出自己的
生命?當然,這都是可以肯定的。不是過來人,不會有完
全的共震。

  是必要曾經震動過,否則無法表達。

  是的。 You can give and You can take.

what can I do?

   I can beg.

如果我連乞求也不得的時候,我唯有盡一己的所能,
把生命度得有意義些,有用些。只此而己。此外,也
不敢再苛求些甚麼了。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30 香港時間: 8:30 pm)
(明天問題:?

Sunday, November 23, 2008




誰是真正的小提琴之聖?

誰是真正的小提琴之聖?


…………………………………………………*李察
(問到底 No.7222 2008 1122 Saturday)

*星期天籟*

http://hk.youtube.com/watch?v=XZgpNXo4iuI
(他的鋼線下面,是沒有網的。)





巴格里尼只能是小提琴之魔。巴格里尼只能給你
刺激,只能給你一種形而下的享受。而這種享受是虛
假的。過去,就是過去。不會在你的腦袋裡,創造痕
跡。


真正的小提琴之聖,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柴可夫
斯基。他雖然無法駕馭鋼琴,但在提琴中出神入化。


還有誰可以跟他相比?


巴哈的BWV 1004 ,情感與靈性的高度,當然比
柴可夫斯基高得多。但這首曲子,你不會在其中聽到
「小提琴」。嚴格講,那曲子不是屬於提琴的。不是
說,這曲子混合了人聲,而是說,這曲子不是為了提
琴而創造的。在曲子裡的提琴,只是一個間接的呈現
者,你是在曲中直接與宇宙主宰溝通的。你根本不會
記得有小提琴的存在。


  所以,巴哈的提琴曲,是另類的,是不屬於提琴
的,是不可以跟柴可夫斯基比較的。


  許多小提琴家,在灌錄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
曲時,通常並錄一首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或者
一首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但這兩人的曲子,不
錯是悅耳非凡,也是很好聽的作品。但裡面,沒有那
種令你不絕回味的力量。那些優美的旋律,也不可能
在記憶裡割下深刻的痕跡。


  奇怪是,地球上,也沒有那幾首小提琴協奏曲是
堪聽的了。作品只有這麼的幾首,令人驚異。


  或者,小提琴是一種太難的樂器。甚至可以說,
這是一種異常凶險的樂器。一下子失足,就好像從懸
崖那樣摔下去。到一個作曲家,或者一個演奏家,勉
強能夠控制了,能夠比較好的詮譯了,這時,他的精
力,大約也已經用盡了。再沒有多餘的力量,去「兼
顧」曲中的哲理或者甚麼靈性。


上文用「兼顧」二字,其實是錯的。真正好的音樂,
是用靈性去衝出來的。並不是要先掌握好了技巧,才
去把味道「兼顧」出來。這才是成功與失敗的大界線。
有志向的青年提琴家們,柴可夫斯基仍在等著你呢。
因為,迄今為止,真正第一流的作品,尚未出世。


 
附錄:


柴可夫斯基怎樣踩鋼線?(二之一)
問到底 No.5903 2005 0412 Tuesday

他的鋼線下面,是沒有網的。如果一腳落空,
就是生存與告別的分界。

上帝把一種重大的困惑交給他。他不斷謀求
答案。到最後,終於想到了一種解答的方式。那
就是作品三十五號的小提琴協奏曲。

或者,他以為完美本身,就是一種答案。拉
這曲子的提琴家不少。但只有極少數能夠像布列
文那樣能夠在高空彈跳,絲毫無懼。小提琴是一
種凶險樂器。到最高音處,到人耳的盡頭處,亦
是到了天國的邊緣處,有一種技巧,名叫做「割」。
那落點必須絕對準確。在高速中單足落下,像利
刃劃破布絲,你的心房,一下子裂開。

但是,他錯了。那空洞的心房裡面,並沒有
答案。完美本身,只是你努力的嘗試。上帝並沒
有應許你,答案就是在那裡。(二之一)


柴可夫斯基怎樣踩鋼線?(二之二)
問到底 No.5904 2005 0413 Wednesday

  到高手降落平地,他應該怎樣想?

  這就是第二樂章。他已經拼盡全力,所有要
求於他的,他已經完全做到。所有的技巧,所有
的肌肉,他已經全面用盡。而他只是非常年輕的
一個青年人。還有一大段路在前面。如果此路不
通,此後,應該往那裡走?

  這不止是柴可夫斯基一人的困惑。這是十九
世紀西方文化的困惑。可以走的路,似乎已經全
部走遍。今後,還可以走向那裡?沒有人有資格
批評他。連議論紛紛也是一種不敬。只是無人想
像得出,問題會在這一處樂章中呈現。 

  他應該怎樣做?在無可奈何之中,他只好重
披舞衣,再上高台。第三樂章,心情已經完全不
同了。他知道,答案並不在一種空虛的完美裡,
更絕對不是肌肉能夠表達的。但,他只有繼續彈
下去。僅此而已。(二之二)


柴可夫斯基是不是踩鋼線?
問到底 No.5908 2005 0417 Sunday

說他在小提琴協奏曲中踩鋼線,不過是比喻。
這是音樂的好處,解釋悉隨尊意,你想到甚麼,
就是甚麼。柴可夫斯基不會抗議。

這種比喻是非常強烈而不自主地出現的。初
聽一位俄國女提琴家,覺得她就好像是一個芭蕾
女星,在高台上優美彈跳。其後是看柏利文的
DVD現場演奏,看的時候,沒有這種感覺。但
到離開屏幕,在耳筒上聽的時候,感覺又再出現。
這一次,是非常鮮明的一位男性舞蹈家,在高高
的鋼線上跳舞。那鋼線下面,竟沒有安全網。他
用整個的生命,在上面激烈旋轉。

為甚麼沒有安全網?這不是違反理智嗎?但
事實就是如此發生的。柴可夫斯基就如同世界上
一切其他天才一樣。都是百份百投入,其他一切
不顧。空手前行,世界就屬於你。




曼紐軒找不到甚麼?
問到底 No.5919 2005 0428 Thursday

曼紐軒八歲已經技驚天下。但有一個秘密,
他始終無法彈好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雖
然他十一歲在巴黎演出過此曲。但不知何故,此
曲在他後期的演奏曲目中消失了。四十三歲時本
來有一個錄音,但他自己不滿意。直到他逝世之
後,唱片出版商才找到他的另一演出版本,那是
他三十三歲時的一個演出,由Ferenc Fricsay 指
揮。這大約是今日唯一能夠找到的版本了。如果
他未逝世,相信他不會容忍這版本出現。

  為甚麼代表時代問題的柴可夫斯基,他一點
都不明白?為甚麼到了後期,他只顧追逐現代派
的空洞作品,深恐落後?

他是二十世紀最寵愛的寵兒。但寵愛並不能製
造真理,也不能發現方向。寵愛只能使庸人歸附,
使天才蒸發。這就是最冷的現實。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23. 香港時間: 6:45 pm)
(明天問題:?)

Sunday, November 16, 2008



為甚麼你不會鼓錯掌?
為甚麼交響樂的結尾總是一樣?

為甚麼你不會鼓錯掌?
為甚麼交響樂的結尾總是一樣?

…………………………………………………*李察
(問到底 No.7216 2008 1116 Sunday)
*星期天籟*


謝謝讀者寄來這個使人驚喜的問題。這也是李察
留意了許久的問題。相信,是和人心中的許多重要而
未知的領域相關。


是的。人的心,像個大海。目前的已知部份,只
是大海中的一點小小泡沫。心的運作,我們無法了解。


其中一個無法了解的部份,是音樂的「內在結構」。


到底音樂有甚麼內在結構?這內在結構,跟音樂
的外在聲音和表達,有何相關?


李察自己有這樣的感覺:自己是能夠知道,一首
音樂到了甚麼時候完場的。就算是完全未聽過的新音
樂,音樂即將完的時候,都肯定知道。是完全不會鼓
錯掌的。所謂「鼓錯掌」,是一種很尷尬的時刻。只
有你一個人鼓掌,但音樂忽然又再響起,你前面的觀
眾,不耐煩的回過頭來看你一眼,簡直無地自容。
但是,李察從來不會犯這尷尬。


  有一次去聽一位青年音樂家的私人演奏。不知何
故,在坐的朋友,好像真的只是朋友,而且是不懂音
樂的朋友。曲子奏完,沒有人夠膽鼓掌。這是更加使
人尷尬的。李察只好鼓起勇氣,在每首曲子完結的時
候,帶頭鼓掌。幸運是全場都沒有鼓錯掌。


  這種能力,相信很多人都是有的,不是李察獨有
的。問題是為甚麼完全未聽過的音樂,竟然知道這音
樂即將完結?


   是否音樂中,一定有一種內在結構,跟人心暗
合,所以,就算沒有樂譜對著,也能知道?

   
  更奇怪是,就算不是大師的作品,而是普通音樂
家的作品,也是一樣。


  就算是很前衛的話劇(並非音樂)演出,也一樣。


  有一次,去看了這樣的一齣話劇。是某學院的院
校演出。同學們不知是不是故意,還是無法安排,許
多時一段演出完了,還沒有落幕,沒有開燈,另一場
演出接著開始。這種時候,李察也能知道。知道這一
場戲,來到這裡已經完結,肯定是已經完結,就大力
鼓掌。果然,一點都不錯。到燈光亮了,舞台的佈景
和演員都是另一齣戲了。


  只是,李察觀看無厘頭的現代作品比較少,無法
確定,就算是現代作品,是不是內在結構也一樣:必
定有開始和結束?甚至必定有起承轉合?


  許多年來,只有一首交響曲令人無法釋懷。作曲
家故意在不該停的時候停了。那內在結構肯定未完,
但曲譜不再寫下去。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
樂。他其實是在自殺。雖然,在現實上他是最後一場
演出之後十天(確實資料待考)才死,但事實上,他在
音樂裡已經死了。或者,這是他的故意控訴。他在音
樂裡,把他的真正悲劇表現出來,讓以後的人警惕。
這是一個長話題,要再講,也很花時間的。


  但無論如何,我們的話題是:是否人心裡必定有
一種內在結構,這內在結構,是可能在音樂、甚至戲
劇中呈現出來?就算不是大師,也一樣具備內在結構
的?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內在結構肯定是有的。只是,
具體內容,我們無法知道。能夠知道的只是:這內在
結構,不但能影響人的心情,也能影響人的意志。有
的氣功師,在訓練學生學習氣功的時候,播放音樂,
果然,學生來氣的效果增加了。


  李察不懂樂理。據知道,交響樂是有結構規則的。
結尾也有一定的規律。甚至是結尾也一定是用C 音
作結的。


  但奇怪是,其他類型的樂曲,無論是協奏曲也好,
四重奏也好,也完全可以從內在結構「猜」到音樂甚
麼時候完場。


音樂的內在結構,人心的內在結構,是一個非常
重要的研究項目,真的希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社會能夠供應多一些的資源,讓音樂學者和心理學
者,充份研究。或者有人問:資源不是應該多給科學
家嗎?藝術不過是社會生活的點綴品,在這困難時
期,不是可有可無嗎?


這是大錯特錯。失去平衡的學問,是無法上一層
次的。沒有了音樂,就是沒有了科學。要想時代真正
進步,如果連這一點都不懂得,社會是不可能進步的。
經濟困境,也不可能解決了。




…………………………………………………………………………………
附錄:
伯恩斯坦怎樣指揮悲愴?
問到底 No.6251 2006 0326 Sunday


你可能聽過其他版本的悲愴。但只有伯恩
斯坦的悲愴,才是真正的悲愴。


這好像是宇宙的真理。你必須曾經聽過,
否則永遠不可能知道。無論那是一顆遙遠的
星,一個無眠的夜,甚至一種不可置信的理
論。你必須曾經看過,摸過,試過。否則一
輩子都是鄉巴人,永遠是個絕緣體。


二十一世紀,才知道那背後的悲慘故事。
俄國解體前,是不知道的。因為資料全被封
鎖。可憐的獄吏們不知道,其實被鎖人是他
們自己。但此刻,都不打緊了。


因為,伯恩斯坦傳來了聲音。他的悲愴
是有生命的悲愴,不是垂死者的悲愴。有一
個古老的靈魂,正在力竭呼號。


由第一句開始,一直到最後的一聲。那
種深重的呼吸聲,沒有斷過。許多指揮家,
以為哀傷的垂死者都是有神沒氣的。他們全
都錯了。而伯恩斯坦是對了。



悲愴不悲,是何緣由?
問到底 No.6258 2006 0402 Sunday


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不是每首都
悲的。許多指揮家揮下的悲愴,甚麼氣氛都
沒有。這首曲子,是完全違反交響曲規律的。
正常的交響曲,結尾都有一定程式。其實是
心理的發展程序。完美的交響曲,聽眾是自
然知道何時該完的。就好像一場暴風,有來
必有去。但柴可夫斯基例外。雜牌指揮的時
候,你會睡覺,曲終人散,也不知道。


 但伯恩斯坦的指揮例外。第四樂章,那中
國式的大銅鑼微微一響,你就知道,地獄的
大門已經悄悄打開。或者,那不是地獄,地
獄只是無知者的想像。那只是一個黑漆漆的
洞穴。洞門大開之後,那柴可夫斯基就一步
一步的走進去了。細細的腳步聲,依稀可聞。
是一個很不正常的 e 音。


 問題是:他到底到了那裡?他是怎樣失蹤
的?這不是另一個千古懸案,因為,資料已
經夠多了。此曲下周日再談。

柴可夫斯基是怎樣失縱的?
問到底 No.6265 2006 0409 Sunday


 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最可怕是那面
中國式的大銅鑼。到大銅鑼微微一響,時候
就到了。近距離可看到銅鑼上有一個中國
字。銅鑼鍛鑄完工之日,工匠用毛筆簽一個
字上去。這個字,以後會在世界上最宏偉的
音樂廳中不斷出現。


 柴可夫斯基怎會在霍亂流行的高潮中,喝
下一杯生水的?從前,這是不可解的。但今
日俄國解體,資料外洩,早有傳記作家研究
得一清二楚。當時,他的同性戀正要曝光,
而他充滿失望。那時,他是不明白的。因為
全世界當時也沒有人明白。到他明白的時
候,他已消失。而他留下的訊息是:


  不明白是不要緊的,人總是不會完全明
白的。要緊是永遠向前。自問無愧,就毋須
害怕。就算做錯事有愧於心,也可以向上主
懺悔。因為,沒有人是沒有錯的。更何況,
那是不是錯,也仍未清楚!


柴可夫斯基 悲愴
第四樂章
Tchaikovsky - Charles Dutoit - Symphony No.6 Mvt.4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7. 香港時間: 9:30 pm)
(明天問題:?)

Sunday, November 9, 2008



鋼琴是否好聽?

鋼琴是否好聽?
…………………………………………………*李察
(問到底 No.7209 2008 1109 Sunday)
*星期天籟*

曾經有一位世界第一流的小提琴家,公開數落鋼
琴。他說鋼琴的音色簡單,絕不如小提琴之美麗。他
說,一個小提琴家,一弓下去,需要學習多年,才勉
強得到一點聲音。但任何人彈鋼琴,用手指一按,就
清脆利落。

表面看,鋼琴的聲音,不能像小提琴那樣摧腸拉
肝,只是一下下的擊鍵。但問題是,不懂鋼琴的人,
卻是永遠無法進入鋼琴的境界。試聽柯洛維茲怎樣彈
Scarlatti,或Alfred Brendel 怎樣彈月光曲,或
莫扎特的第二十四首鋼琴協奏曲,就知道,這是一種
絕對不能忽略的樂器,或者,是人類所能夠擁有的最
重要的樂器。其他的樂器,都需要配合。但鋼琴卻可
能是自滿自足的。

李察最近才發覺,柴可夫斯基可能是同樣不懂得
鋼琴的。李察本來十分欣賞柴可夫斯基。他的多首作
品,為李察帶來無數的心靈享受,他是人間最高尚的
少數天才。但是,最近反複試聽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偶然發現,為甚麼凡是曲中的重要樂句,他都要利用
弦樂奏出?是否他的心裡,根本無法駕馭鋼琴?這樣
的心思一出,這首曲子,立刻就好像被解剖一樣了,
一清二楚了。你會發覺,管弦樂部份,和鋼琴部份,
明顯只是兩個段落。無論鋼琴家多麼努力,無法和弦
樂共溶。雖然,這是一首極其出色的樂曲,如果不理
會這問題,這樂曲仍是非常動聽,非常優美的。好像
一個剛剛考上大學,或者剛剛升上高薪職位的人,對
於社會一切,都感覺神奇滿意。是很快樂的。雖然,
柴可夫斯基很快就離開了這種心態了。但是,不能離
開的,是他樂思中某一部份的失落。他也許真的是不
懂得鋼琴的。


附錄:

柯洛維茲怎樣返回俄國?
問到底 No.3359 980413 MON

*周一人物*
著名鋼琴家柯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是在一九
八六年回俄國的。他出生在俄國,但離開了六十一年
,八十三歲才回去。許多年來,俄國和西方文化隔絕
,此刻和這樣一位鋼琴家重聚,意義深長。

他演奏了兩場。一場正式,一場專門為學生演奏。

也許,這為學生的一場更為激蕩人心多些。俄國已
經許久沒有聽過這樣美的音樂了。青年學生之中,還
有一種傳說,說這位柯洛維茲,是只有手指沒有腦的
。說他是手指的雜技家,但欠缺內涵。

但樂音改變了一切。

他是用溫柔征服這俄國大地的。年輕鋼琴家
Valadimir Feltsman 描述這場演奏,就是用了「溫柔
」這字眼。那是許多年來,都沒有在俄國聽過的一種
聲音了。是一首Scarlatti sonata :傷感,浮動,然
而飄浮不去......


《月光曲》裡面有甚麼?
問到底 No.5460 2004 0125 Sunday

貝多芬在生之時,從未聽過有《月光曲》這
一個名詞。他寫的只是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
作品第二十七首之二。這名詞,是他死後五年
一個詩人Ludwig Rellstab 說的。他說,曲中景
象,就像是在月色之下泛舟的情景。

 但這是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當一個人的心景最寧靜的時候,
會聽到些甚麼。當是之時,心會怎樣跳,內在
節奏會怎樣起伏。

 迄今李察聽過最好的演繹是布倫德爾(Alfred
Brendal)。像是十分簡單的和弦,幾乎人人會
彈。而曲調就藏在和弦的後面。或者是只有他
才知道,那幾組和弦,比曲調本身更重要。安
寧的內在節奏,就藏在那裡面。下星期日再談
月光中的洶湧波濤。這是值四顆星的好曲。


莫扎特精彩在那裡?
問到底 No.5495 2004 0229 Sunday

有一次貝多芬和朋友散步,偶然聽到傳來有
人彈奏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笫二十四首
(k491)。貝多芬突然就停住了,叫他的同伴克
拉默注意樂曲近尾聲處的幾句動機。那是一串
無比單純,無比優美的音符。他驚叫:「克拉
默,克拉默,我們永遠也寫不出那樣的東西!」
據A.Y.Thayer描述,貝多芬隨即陷入迷醉,
他擺蕩身體,應合節拍,姿勢和動作,均顯示
他內心的欣喜,正在逐步轉化為狂熱。

 問題是,我們能否把這幾句找出來?切莫過
份留神。放鬆心情,一邊聽一邊散步,忽然,
那仙女降臨的幾句,就會出現。

 小小提示: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彈得
較好。氣氛恰到好處,是安詳的仙女境界。亞
殊堅納西彈來則不知所云。他未必是患了手指
關節炎,或者是無法掌握那種心境而已。


唱片和音樂會有何不同?
問到底 No.5824 2005 0123 Sunday

鋼琴家魯賓斯坦說過,聽眾不止是來聽,他
們是來接收我們所發放(emanate)的訊息。許多
時,我發現聽眾之中,有一個人,不管是男人、
女人、老人或者青年,這個人聽得最好,比其
他人都好,我便專心向著這個人彈。又有時,
當我還在猶豫,到底我是否真正擁有了這一首
曲子,到我發覺,音樂會中的聽眾同樣感覺到
曲中相同的神秘之處,那便是音樂之中有生命
的確實証明。(The art of Piano—Great
Pian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a film by
Christian Labrande & Donald Sturrock)

這是試金石。有這種感覺的藝術家,都極端
成功。這也是心和物的分界。有感覺和沒有感
覺,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世界。而奇妙的問題只
是:為甚麼現場演奏,感覺豐富得多。


以下是Brendel 彈的貝多芬 月光曲。但可惜只是
一部份。若能找整首出來,那種感覺會更鮮明。


http://hk.youtube.com/watch?v=51ssHG0MtQg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9. 香港時間:5:30 pm)
(明天問題:?)

Saturday, November 1, 2008




練琴的聲音,因何悅耳?

練琴的聲音,因何悅耳?
…………………………………………………*李察
(問到底 No.7201 2008 1102 Sunday)



*星期天籟*
李察喜歡聽真的音樂。而幾乎所有的練琴者,都
是純真的。當一個正在練習中的學生,手指不斷摸索
心靈不斷探尋,企圖尋探音樂中之美的時刻,那本身,
就是美了。

如果你住的那幢大廈,有一個這樣的尋探者,就
真是好極。他是一個音樂學生?他是男是女?
他樣貎如何?都是全不重要的。只是有時深宵,仍可
以聽到傳來的一陣陣小喇叭的聲音,或者,你還可以
聽出,他己經在窗子上封上了棉被,聲音隔著被子傳
出來,你好像看見,他在不斷的摸索,他在不斷的尋
探,他在不斷的努力。有時,相同一小句,他不斷重
複,這反反覆覆的嘗試,是耳膜的上佳享受。直到你
發覺,他竟然成功了,他竟然非常悅耳的吹出了那一
句了,你幾乎想到要去拍門,告訴他,你非常欣賞!


這樣的好地方,香港是有一處的。

在全香港所有的大專院校之中,或許,只有這一處
是這樣特別的。

那就是香港演藝學院。

前年的暑假,有機會到那學院去講幾課莊子,發
覺,學院的所有地方,都被人霸佔了。樓梯一角,有
人在練小提琴。走廊盡頭處,又有人在吹小號。還有,
當你偶然走過演奏廳,又有不知名的音樂家在練習。
至於課堂裡傳出來的歌聲,就更精采。你關上了門上
課,偶然,也有異常尖銳的喇叭聲傳進來。

問題是:練琴的聲音,因何悅耳?甚至比許多灌錄
的唱片悅耳?

因為,己經灌成的唱片,未必都是真美的音樂。
有太多作假者在佔據市場。明明是沒有任何感覺,卻
偏偏在裝腔作勢,是很難忍受的。但是,在練習中的
學生,卻是不會作假的。他只是摸索,他只是未曾成
熟。而一切未曾成熟的花朵,都是特別美麗的。


課堂裡,忽然飄進來一句。很熟悉的一句。不由
得詢問:「誰知道這句是甚麼?」居然,有人回話:
「是馬勒第一交響樂第一樂章中的進行曲!」簡直
是妙不可言。




附錄:

一個網上的練琴者,也蠻不錯呢。(看他如何翻頁,趣味非凡。)

incubus1211

http://hk.youtube.com/watch?v=aHz3DW6_5UA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2. 香港時間: 2:30 pm)
(明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