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7, 2008




為甚麼人需要音樂?

為甚麼人需要音樂?

…………………………………………………*李察
(問到底 No.7258 2008 1228 Sunday)

    *星期天籟*

謝謝一位讀者寄來一則剪報,原刊在「經濟學
人」上的一篇文章。題目就是:為甚麼人會對音
樂反應。

http://www.economist.com/printedition/PrinterFriendly.cfm?story_id=12795510

但這位作者,以為世上只有一種流行音樂。而且,
他以為所有的流行音樂,主題都是和人的性愛相
關。

但這仍是有所啟發的文章。

李察相信,人的音樂感覺,就是人在視聽嗅味之
外的另一種人的潛在能力
。而這種潛在能力,不
止跟人的繁殖能力相關,更和人的一切活動相關。

所以,你在寫作的時候聽音樂,創意更好。你在
打太極的時候聽音樂,動作更調和。你在快樂的
時候聽音樂,會更快樂。你在悲傷的時候聽音樂
,會令你的內在呼聲,更加明朗。

當你被迫做一些無意義動作時,音樂能令動作更
加持久。李察幼時,常被命為長者搥骨。但這動
作是很累的。不幾分鐘就會累得不想幹。這時,
不妨當搥骨作打鼓。如果你在鼓聲中更加加上歌
聲,則這一次的搥骨,支持一小時以上,都不會
累的。

這是甚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人的內裡,有一種無明的節奏。當這
種節奏運作暢順的時候,人的能力會適當增加。

外來的音樂,特別是天才的好音樂,能為為你調
節自己的內在節奏。相反,如果你聽的是劣質音
樂,就會把自己的良好節奏弄糟了。

所以,巴哈和莫扎特,永遠都是首選。

(不妨試試,閱讀本文同時,點擊上期的月光曲來聽,
看看在音樂之中閱讀,是不是更入心。)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2.28. 香港時間: 11:30 pm)
(明天問題:?)

Sunday, December 21, 2008



甚麼是「進入點」?

甚麼是「進入點」?
…………………………………………………*李察
(問到底 No.7251 2008 1221 Sunday)


*星期天籟*


*Beethoven
Diabelli Variations
No.26

*Alfred Brendel, Piano


  未必是所有的音樂都有所謂「進入點」的。
許多音樂,例如李察史特勞斯的華爾滋,你一
聽便覺得動聽悅耳,完全沒有進入不進入的問
題。另外有的音樂,初聽覺得好像沒有甚麼, 
但忽然找到了進入點,便能完全投入。

  而這樣的進入點,是人人不同,曲曲不同
的。唯一要求,可能是需要聽者本人有一定的
心理負荷。他本來己是有體會的。他的心,是
有loading的。

 當欣賞者的心和音樂家的心有所共鳴時,不
但只會覺得音樂悅耳非凡,更覺得此刻是非常
寶貴,到最高潮處,簡直會覺得,這一秒鐘的
感受,千金不易。

  以上貝多芬的鋼琴曲,由一系列的短曲組
成。最初聽不覺得甚麼。到了第二十五首,是
很輕快而低沈的。但忽然間氣氛全變。第二十
六首是異常清脆,異常明朗的感覺。你會忽然
察覺,這裡面是另有內容的。這一種「內容」, 
會吸引你一再反覆聆聽,流連不去。

  李察聽過最激烈的進入點是莫扎特的安魂
曲。許久前寫過的。那是一開頭數小節就已經
出現的銅管伸縮號處的聲音。那一次是李察
忽然失去父親不久的日子。這一下聲響,把人
震得失魂落魄。奇怪是這一種感覺,只出現過
幾次。以後再聽,沒有了那種感覺。

  而作一個演奏家的難處也許就在這裡。
作曲家是沒有問題的。他的作品已經完成,能
否進入,與他無干。但演奏家不同。演奏家必
須每次都能引領聽眾進入。因為,如果有一次
你的感覺空了,聽眾即時知道。相信,所有
一流演奏家都是戰戰兢兢的。他必須每一次
都能放盡。而不是每位演奏家都願意這樣做
的。因為,徹底的投入,是需要異常劇烈的
心理能量的。大約比一場激烈的球賽更劇烈。
多數人不會願意這樣做的呢。

  所以,許多演奏家都是異常寂寞的。他
每天的全部時間都自我禁閉, 沒有聽眾, 
沒有朋友。只等到了演奏的那一刻,他的
感覺才傾盤而出。不是許多人能夠忍受
這種鍛鍊的呢。但有人願意。大約,當
他找到了進入點的一刻, 就一切都完全滿
足了。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2.21 香港時間:11:30pm)
(明天問題:?)

Saturday, December 13, 2008

誰的月光曲最精彩?

Alfred Brendel 彈奏月光曲 第一樂章






http://hk.youtube.com/watch?v=51ssHG0MtQg

Alfred Brendel 彈奏月光曲 第三樂章







誰的月光曲最精彩?
…………………………………………………*李察
(問到底 No.7244 2008 1214 Sunday)


以上的錄音, 相信是全世界最好。

或者,今日的人都是幸運的。不用付出分毫,
便可以出席最好的音樂會。月光曲的錄音,此
刻,尚欠第二樂章而己。而第二樂章是相對比
較短的。只有兩分多鐘,有點好像過場。讓你
進入第三樂章的澎湃世界之前,有點心理準備。

但是,現在是youtube, 你要用滑鼠再點一次,
這樣,你的心理準備也很充份了。月色裡的大
海洋,你己經穿好救生衣,可以一躍進去了。

問題是,不是人人可能進入那一種境界。就算是
同一個人,昨日你進去了,今日又如在門外。再
找不回昨天的那種感覺。

這是非常奇妙的。李察相信,任何一個企圖學
習Brendel 的青年音樂家,這種程序也是必須
的。你必須能夠進去。你必須明確知道,那一
個是進入點。如果連聽都聽不到,那就是休想
彈好此曲了。

又如果有極好的青年鋼琴家,感情充沛,比貝多
芬更甚。在第一樂那連串的和弦之中,忽然心血
來潮,加進臨時發揮的自創樂句。把境界更加帶
上一個層次。是不是可能呢?當然是可能的。因為
莫扎特隨時可能再次降臨人世,再活一次的呢。
到時有好戲看了。

又再如,更加有極好的小提琴家,把曲中那些含
蓄的琴音,一下一下好像慢慢放出來的金鈴子,
都變為纏綿的、連續的弦絲,品味又將如何?自
然,這不可能是小提琴的獨奏曲,須是提琴與鋼
琴的二種奏了,不妨一試呢。雖然,貝多芬本人第
一個就會不贊成。但誠意能夠感天動地,貝多芬
也會動容的,何妨我們觀眾呢?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2.14. 香港時間: 6:30pm)
(明天問題:?)

Sunday, December 7, 2008




「月光曲」裡,可有哭聲?

「月光曲」裡,可有哭聲?
…………………………………………………*李察
(問到底 No.7237 2008 1207 Sunday)


  世界上,有太多人不了解貝多芬。直到今天,還
有人拍「貝多芬傳」電影,把他描述為一個心理變態
的孤僻者。

  難道是真的這樣難嗎?要了解一個人,不能直接
從他的作品去了解?是必要旁敲側擊,從外在的範圍
去看他?

  大約這是難免的。自從有人類以來,就會有的人,
只看見外表,無法看見內裡的。

  第一樂章 Adagio sostenuto,表面看,只有兩
部份。一部份是很簡單的和弦,另一部份是主旋律。
不懂彈琴的人,幾乎以為自己也識彈。可是,如果你
靜心追著那和弦去聽,你會察覺,原來月光之中,也
有起伏的。而這裡僅僅是第一樂章,是持續的緩慢。
如果你以為,那僅僅是優雅,那僅僅是閒逸,那就錯
過了,你會錯過了月影中傳來的哭聲。

  忽然,緩慢中的起伏增加了,這才是逼真的月亮。
那裡面,表面是平靜,內裡,全是人生最冷的風霜。
看,月色多麼平靜,月色好像一條小河,慢慢流淌。
細心看去,那河水是動的。是不能止息的,河水裡面,
原來是有血的。那是心血在流。你忽然感覺無法呼吸。
這是生命的顫抖呢。你很想小心一些摸一下。那是熱
辣辣的赤裸心肌,在跳呢。你敢摸嗎?小河一下子變
了激流,你也不會知道。這樣的血色,你可曾感懾得
到?

  如果你也能感覺,大約,你的琴藝也能直接逼近
布倫迪了。世界上,目前,只有Alfred Brendel 這
個人,能夠把月亮的哭聲彈出來。

  有心人啊,你會忽然憟動嗎?

  但是,請放心。他不會讓你太過悲哀的。

  他不讓你停,他用第二樂章掩飾過去了。第二樂
章是輕快活潑的Allegretto ,是很短很短的一段小
小過場,只有兩分鐘。跟著,第三樂章突然出現,明
顯的波濤正式衝進來了。第三樂章是 Presto
agitato。找來字典一查,這agitato 有一種煽動的
意思。是非常急速,是煽動的催迫。

問題是,貝多芬企圖煽動我們往何處去?他催迫
我們往何處去?

  李察相信,寫作「月光曲」的貝多芬,應該是青
年貝多芬。此時,他的世界觀尚未成熟,他未必知道,
要去那裡。他只是盡情發洩,他只是把生命中的青春
動力顯露出來。李察也相信,在這種煽動裡,貝多芬
自己也未必想到,要有一種明確的答案。雖然,當中
的悲劇意味,他一早已經非常清楚。

  第三樂章稍長,大約七分鐘多一些。那好比一窩
熱湯。浸進去的人,浸了七分鐘,也熱得心跳了。儘
管,貝多芬也沒有告訴你,是要沸騰些甚麼。雖然,
浸浴了這許久,你也身心舒暢了。


附錄:


問到底 no.851 * 李 察 *

貝多芬為甚麼聾耳?

是誰讓他聾耳的?

看羅曼羅蘭貝多芬傳的人,多生感喟。他
指揮樂隊, 可是樂隊全不明白他。只是一團糟。
有人寫字條叫他回家休息。惡疾折磨他。還有貧窮
也折磨他。他死前不名一文。他靠賣樂譜為生,比
賣畫更悲慘十倍。死前不久,收到倫敦愛樂協會寄
來一百鎊的支票。歡喜得嚎啕大哭。還有愛情更折
磨他。聽過月光曲的人,怎能想像,他是如此一個
愛情的失敗者!他可能還有唯一一個親人,他沒有
結婚,只養一個侄兒。病重,叫侄兒去請醫生,侄
兒是賭徒,去了兩天,竟忘記了。

大約最好的編劇,也編不出他的故事。何
以偏偏要讓他患耳病?實在太過諷刺。為甚麼不是
其他病?誰在編劇?

可是貝多芬是貝多芬。他從來沒有投降過。
他死不瞑目。是一個陌生人,替他蓋上眼瞼的。他
的遺書上說,「噢! 神明!什麼時候我再能在自
然與人類的廟堂中感覺到歡樂?‧‧‧‧永遠不?
‧‧‧‧不?‧‧‧‧噢! 這太殘酷了!」




《月光曲》裡面有甚麼?
問到底 No.5460 2004 0125 Sunday

貝多芬在生之時,從未聽過有《月光曲》這
一個名詞。他寫的只是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
作品第二十七首之二。這名詞,是他死後五年
一個詩人Ludwig Rellstab 說的。他說,曲中景
象,就像是在月色之下泛舟的情景。

 但這是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當一個人的心景最寧靜的時候,
會聽到些甚麼。當是之時,心會怎樣跳,內在
節奏會怎樣起伏。

 迄今李察聽過最好的演繹是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像是十分簡單的和弦,幾乎人人會
彈。而曲調就藏在和弦的後面。或者是只有他
才知道,那幾組和弦,比曲調本身更重要。安
寧的內在節奏,就藏在那裡面。下星期日再談
月光中的洶湧波濤。這是值四顆星的好曲。



《月光曲》因何波濤洶湧?
問到底 No.5467 2004 0201 Sunday

月光,也可以使人激動萬分的。月光曲是從
一組連續不斷的簡單和弦開始的。許多演奏
者,都以為那一種和弦只是配角。於是盡量減
低那和弦的音量,又盡量減慢速度。過份自覺
控制,寧靜就失去了。

布隆迪(Alfred Brendel)的演繹是相反的。或
者,他亦根本不理會甚麼主甚麼從,只是感受
得到那種寧靜的起伏,就在那持續不斷的和弦
之中。膽子於是就來了。寧靜就在非常明朗的
音色中顯現了。而這只是第一樂章。如果這章
彈不出,心靈的寧靜平台不穩,以後兩個快速
節奏的樂章,就休想彈得好了。以後的興奮和
喜悅,也不會是真的。一波復一波的心潮,也
不能一浪接一浪的往前衝鋒了。寧靜者最勇
敢,就是貝多芬的教訓。(Philips 464-680-2)



貝多芬是有童年的嗎?
問到底 No.6118 2005 1113 Sunday

這就等如問:貝多芬是不是快樂一樣。不知
道快樂,是可憐的。

貝多芬是有童年的。就猶如他也有愛情,也
有聽覺,甚至有生命一樣。

他的愛情,就在他的「月光曲」裡。不懂欣
賞「月光曲」的人,才是沒有愛情。而他的童
年,就在一首名叫「6 Bagatelles」 Op. 126
的鋼琴曲裡。其中Presto 一段,你會忽然聽
到一串三音符的樂音。那就算是他的童年回想
了。其中,自然是鳥語花香,充滿陽光的。雖
然那是很短的一個片段, 卻是英雄在行進中的
偶然駐足。

而這就是真正的快樂。至於那些在馬將檯上
非常快樂的俗人,所得到的,只不過是假快樂
而已。(Great Pian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Alfred Brendel II, 唱片編號:456-730-2)  




誰是貝多芬?
問到底 No.6518 2006 1218 Monday

     *周一人物*
拍電影,是很難把貝多芬拍出來的。太忠實,
就必須交待貝多芬一生中的那許多孤僻事件。他
跟兄弟不和,一生交不上女朋友,愈是年老,愈
是孤僻。全不合群,所有的人,當他是怪物,在
背後痛罵他。社會完全無法接受這樣的人。如果
貝多芬今日在世,相信環境完全一樣。

這不是愚人無法接納智者,而只是,世人無
法從內在觀點察看他。全世界,只能看見一個外
在的貝多芬。很多人無法接受他的吵耳交響樂,
連奏鳴曲也不可接受。甚麼熱情奏鳴曲,好像是
失控的電動玩具。充其量只能聽聽月光曲,還只
限於慢板部份。

  苦練多年的鋼琴大師,或者會明白多些。因
為,貝多芬好像是永遠捉不著的兔子。他們的手
指跟不上。而那是好的。這會使人猛回頭,要從
內在去了解。內在感應,手指就跟得上了。

  但這是絕對困難的。錦衣美食使人眼光收
窄。而真心想飛的人,其實是沒有的。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2.7. 香港時間: 9:50 pm)
(明天問題:?)

Saturday, November 29, 2008


為甚麼這首歌今日特別動聽?

you can take


value="http://www.youtube.com/v/CFbsZu7ZN7A&hl=zh_TW&fs=1">


先請各位聽聽這一首名曲。今天稍後,才細談好了。


為甚麼這首歌,今日特別動聽?

…………………………………………………*李察
(問到底 No.7230 2008 1130 Sunday)


You can take 三字,並非歌名。歌名是 
Bring Him Home, 那是舞台音樂劇 Les Miserable
中的一首。這音樂劇,李察每過若干時候重聽,總會有
全新的感覺。

  為甚麼今天聆賞此曲,特別入耳呢?因為,其中的哲
理,忽然入心了。

  我們時常以為,字宙主宰是只會給的。當我們各自分到
了自己的一份,或歡喜,或埋怨。但總不會想到,宇宙主宰
是既能給,亦能取的。

  而且,給的時候,你會知道。但是,你永遠不會知道,
宇宙主宰甚麼時候會取回。

  你的親人何時離開,你不會知道。甚至是你自己何時離
開,你也不會知道。

  上月,李察的一位親人逝世。當時非常震驚。總想不到
真是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的。事前一點感覺都沒有。一點警
覺都沒有。

  這首歌,唱得真是很好的。不是歌者的歌喉好。而是味
道好。歌聲告訴我們,作者是全盤明白的。誰是作者呢?
第一位作者是雨果本人。第二位作者是改編的音樂家,第三
位作者是唱歌的歌唱家。第四位作者,就是你和我了。

  為甚麼他能唱得這樣好?那一種感覺,從那裡來?

  他曾否真的去救過一個人?他曾否真的企圖付出自己的
生命?當然,這都是可以肯定的。不是過來人,不會有完
全的共震。

  是必要曾經震動過,否則無法表達。

  是的。 You can give and You can take.

what can I do?

   I can beg.

如果我連乞求也不得的時候,我唯有盡一己的所能,
把生命度得有意義些,有用些。只此而己。此外,也
不敢再苛求些甚麼了。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30 香港時間: 8:30 pm)
(明天問題:?

Sunday, November 23, 2008




誰是真正的小提琴之聖?

誰是真正的小提琴之聖?


…………………………………………………*李察
(問到底 No.7222 2008 1122 Saturday)

*星期天籟*

http://hk.youtube.com/watch?v=XZgpNXo4iuI
(他的鋼線下面,是沒有網的。)





巴格里尼只能是小提琴之魔。巴格里尼只能給你
刺激,只能給你一種形而下的享受。而這種享受是虛
假的。過去,就是過去。不會在你的腦袋裡,創造痕
跡。


真正的小提琴之聖,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柴可夫
斯基。他雖然無法駕馭鋼琴,但在提琴中出神入化。


還有誰可以跟他相比?


巴哈的BWV 1004 ,情感與靈性的高度,當然比
柴可夫斯基高得多。但這首曲子,你不會在其中聽到
「小提琴」。嚴格講,那曲子不是屬於提琴的。不是
說,這曲子混合了人聲,而是說,這曲子不是為了提
琴而創造的。在曲子裡的提琴,只是一個間接的呈現
者,你是在曲中直接與宇宙主宰溝通的。你根本不會
記得有小提琴的存在。


  所以,巴哈的提琴曲,是另類的,是不屬於提琴
的,是不可以跟柴可夫斯基比較的。


  許多小提琴家,在灌錄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
曲時,通常並錄一首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或者
一首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但這兩人的曲子,不
錯是悅耳非凡,也是很好聽的作品。但裡面,沒有那
種令你不絕回味的力量。那些優美的旋律,也不可能
在記憶裡割下深刻的痕跡。


  奇怪是,地球上,也沒有那幾首小提琴協奏曲是
堪聽的了。作品只有這麼的幾首,令人驚異。


  或者,小提琴是一種太難的樂器。甚至可以說,
這是一種異常凶險的樂器。一下子失足,就好像從懸
崖那樣摔下去。到一個作曲家,或者一個演奏家,勉
強能夠控制了,能夠比較好的詮譯了,這時,他的精
力,大約也已經用盡了。再沒有多餘的力量,去「兼
顧」曲中的哲理或者甚麼靈性。


上文用「兼顧」二字,其實是錯的。真正好的音樂,
是用靈性去衝出來的。並不是要先掌握好了技巧,才
去把味道「兼顧」出來。這才是成功與失敗的大界線。
有志向的青年提琴家們,柴可夫斯基仍在等著你呢。
因為,迄今為止,真正第一流的作品,尚未出世。


 
附錄:


柴可夫斯基怎樣踩鋼線?(二之一)
問到底 No.5903 2005 0412 Tuesday

他的鋼線下面,是沒有網的。如果一腳落空,
就是生存與告別的分界。

上帝把一種重大的困惑交給他。他不斷謀求
答案。到最後,終於想到了一種解答的方式。那
就是作品三十五號的小提琴協奏曲。

或者,他以為完美本身,就是一種答案。拉
這曲子的提琴家不少。但只有極少數能夠像布列
文那樣能夠在高空彈跳,絲毫無懼。小提琴是一
種凶險樂器。到最高音處,到人耳的盡頭處,亦
是到了天國的邊緣處,有一種技巧,名叫做「割」。
那落點必須絕對準確。在高速中單足落下,像利
刃劃破布絲,你的心房,一下子裂開。

但是,他錯了。那空洞的心房裡面,並沒有
答案。完美本身,只是你努力的嘗試。上帝並沒
有應許你,答案就是在那裡。(二之一)


柴可夫斯基怎樣踩鋼線?(二之二)
問到底 No.5904 2005 0413 Wednesday

  到高手降落平地,他應該怎樣想?

  這就是第二樂章。他已經拼盡全力,所有要
求於他的,他已經完全做到。所有的技巧,所有
的肌肉,他已經全面用盡。而他只是非常年輕的
一個青年人。還有一大段路在前面。如果此路不
通,此後,應該往那裡走?

  這不止是柴可夫斯基一人的困惑。這是十九
世紀西方文化的困惑。可以走的路,似乎已經全
部走遍。今後,還可以走向那裡?沒有人有資格
批評他。連議論紛紛也是一種不敬。只是無人想
像得出,問題會在這一處樂章中呈現。 

  他應該怎樣做?在無可奈何之中,他只好重
披舞衣,再上高台。第三樂章,心情已經完全不
同了。他知道,答案並不在一種空虛的完美裡,
更絕對不是肌肉能夠表達的。但,他只有繼續彈
下去。僅此而已。(二之二)


柴可夫斯基是不是踩鋼線?
問到底 No.5908 2005 0417 Sunday

說他在小提琴協奏曲中踩鋼線,不過是比喻。
這是音樂的好處,解釋悉隨尊意,你想到甚麼,
就是甚麼。柴可夫斯基不會抗議。

這種比喻是非常強烈而不自主地出現的。初
聽一位俄國女提琴家,覺得她就好像是一個芭蕾
女星,在高台上優美彈跳。其後是看柏利文的
DVD現場演奏,看的時候,沒有這種感覺。但
到離開屏幕,在耳筒上聽的時候,感覺又再出現。
這一次,是非常鮮明的一位男性舞蹈家,在高高
的鋼線上跳舞。那鋼線下面,竟沒有安全網。他
用整個的生命,在上面激烈旋轉。

為甚麼沒有安全網?這不是違反理智嗎?但
事實就是如此發生的。柴可夫斯基就如同世界上
一切其他天才一樣。都是百份百投入,其他一切
不顧。空手前行,世界就屬於你。




曼紐軒找不到甚麼?
問到底 No.5919 2005 0428 Thursday

曼紐軒八歲已經技驚天下。但有一個秘密,
他始終無法彈好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雖
然他十一歲在巴黎演出過此曲。但不知何故,此
曲在他後期的演奏曲目中消失了。四十三歲時本
來有一個錄音,但他自己不滿意。直到他逝世之
後,唱片出版商才找到他的另一演出版本,那是
他三十三歲時的一個演出,由Ferenc Fricsay 指
揮。這大約是今日唯一能夠找到的版本了。如果
他未逝世,相信他不會容忍這版本出現。

  為甚麼代表時代問題的柴可夫斯基,他一點
都不明白?為甚麼到了後期,他只顧追逐現代派
的空洞作品,深恐落後?

他是二十世紀最寵愛的寵兒。但寵愛並不能製
造真理,也不能發現方向。寵愛只能使庸人歸附,
使天才蒸發。這就是最冷的現實。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23. 香港時間: 6:45 pm)
(明天問題:?)

Sunday, November 16, 2008



為甚麼你不會鼓錯掌?
為甚麼交響樂的結尾總是一樣?

為甚麼你不會鼓錯掌?
為甚麼交響樂的結尾總是一樣?

…………………………………………………*李察
(問到底 No.7216 2008 1116 Sunday)
*星期天籟*


謝謝讀者寄來這個使人驚喜的問題。這也是李察
留意了許久的問題。相信,是和人心中的許多重要而
未知的領域相關。


是的。人的心,像個大海。目前的已知部份,只
是大海中的一點小小泡沫。心的運作,我們無法了解。


其中一個無法了解的部份,是音樂的「內在結構」。


到底音樂有甚麼內在結構?這內在結構,跟音樂
的外在聲音和表達,有何相關?


李察自己有這樣的感覺:自己是能夠知道,一首
音樂到了甚麼時候完場的。就算是完全未聽過的新音
樂,音樂即將完的時候,都肯定知道。是完全不會鼓
錯掌的。所謂「鼓錯掌」,是一種很尷尬的時刻。只
有你一個人鼓掌,但音樂忽然又再響起,你前面的觀
眾,不耐煩的回過頭來看你一眼,簡直無地自容。
但是,李察從來不會犯這尷尬。


  有一次去聽一位青年音樂家的私人演奏。不知何
故,在坐的朋友,好像真的只是朋友,而且是不懂音
樂的朋友。曲子奏完,沒有人夠膽鼓掌。這是更加使
人尷尬的。李察只好鼓起勇氣,在每首曲子完結的時
候,帶頭鼓掌。幸運是全場都沒有鼓錯掌。


  這種能力,相信很多人都是有的,不是李察獨有
的。問題是為甚麼完全未聽過的音樂,竟然知道這音
樂即將完結?


   是否音樂中,一定有一種內在結構,跟人心暗
合,所以,就算沒有樂譜對著,也能知道?

   
  更奇怪是,就算不是大師的作品,而是普通音樂
家的作品,也是一樣。


  就算是很前衛的話劇(並非音樂)演出,也一樣。


  有一次,去看了這樣的一齣話劇。是某學院的院
校演出。同學們不知是不是故意,還是無法安排,許
多時一段演出完了,還沒有落幕,沒有開燈,另一場
演出接著開始。這種時候,李察也能知道。知道這一
場戲,來到這裡已經完結,肯定是已經完結,就大力
鼓掌。果然,一點都不錯。到燈光亮了,舞台的佈景
和演員都是另一齣戲了。


  只是,李察觀看無厘頭的現代作品比較少,無法
確定,就算是現代作品,是不是內在結構也一樣:必
定有開始和結束?甚至必定有起承轉合?


  許多年來,只有一首交響曲令人無法釋懷。作曲
家故意在不該停的時候停了。那內在結構肯定未完,
但曲譜不再寫下去。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
樂。他其實是在自殺。雖然,在現實上他是最後一場
演出之後十天(確實資料待考)才死,但事實上,他在
音樂裡已經死了。或者,這是他的故意控訴。他在音
樂裡,把他的真正悲劇表現出來,讓以後的人警惕。
這是一個長話題,要再講,也很花時間的。


  但無論如何,我們的話題是:是否人心裡必定有
一種內在結構,這內在結構,是可能在音樂、甚至戲
劇中呈現出來?就算不是大師,也一樣具備內在結構
的?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內在結構肯定是有的。只是,
具體內容,我們無法知道。能夠知道的只是:這內在
結構,不但能影響人的心情,也能影響人的意志。有
的氣功師,在訓練學生學習氣功的時候,播放音樂,
果然,學生來氣的效果增加了。


  李察不懂樂理。據知道,交響樂是有結構規則的。
結尾也有一定的規律。甚至是結尾也一定是用C 音
作結的。


  但奇怪是,其他類型的樂曲,無論是協奏曲也好,
四重奏也好,也完全可以從內在結構「猜」到音樂甚
麼時候完場。


音樂的內在結構,人心的內在結構,是一個非常
重要的研究項目,真的希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社會能夠供應多一些的資源,讓音樂學者和心理學
者,充份研究。或者有人問:資源不是應該多給科學
家嗎?藝術不過是社會生活的點綴品,在這困難時
期,不是可有可無嗎?


這是大錯特錯。失去平衡的學問,是無法上一層
次的。沒有了音樂,就是沒有了科學。要想時代真正
進步,如果連這一點都不懂得,社會是不可能進步的。
經濟困境,也不可能解決了。




…………………………………………………………………………………
附錄:
伯恩斯坦怎樣指揮悲愴?
問到底 No.6251 2006 0326 Sunday


你可能聽過其他版本的悲愴。但只有伯恩
斯坦的悲愴,才是真正的悲愴。


這好像是宇宙的真理。你必須曾經聽過,
否則永遠不可能知道。無論那是一顆遙遠的
星,一個無眠的夜,甚至一種不可置信的理
論。你必須曾經看過,摸過,試過。否則一
輩子都是鄉巴人,永遠是個絕緣體。


二十一世紀,才知道那背後的悲慘故事。
俄國解體前,是不知道的。因為資料全被封
鎖。可憐的獄吏們不知道,其實被鎖人是他
們自己。但此刻,都不打緊了。


因為,伯恩斯坦傳來了聲音。他的悲愴
是有生命的悲愴,不是垂死者的悲愴。有一
個古老的靈魂,正在力竭呼號。


由第一句開始,一直到最後的一聲。那
種深重的呼吸聲,沒有斷過。許多指揮家,
以為哀傷的垂死者都是有神沒氣的。他們全
都錯了。而伯恩斯坦是對了。



悲愴不悲,是何緣由?
問到底 No.6258 2006 0402 Sunday


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不是每首都
悲的。許多指揮家揮下的悲愴,甚麼氣氛都
沒有。這首曲子,是完全違反交響曲規律的。
正常的交響曲,結尾都有一定程式。其實是
心理的發展程序。完美的交響曲,聽眾是自
然知道何時該完的。就好像一場暴風,有來
必有去。但柴可夫斯基例外。雜牌指揮的時
候,你會睡覺,曲終人散,也不知道。


 但伯恩斯坦的指揮例外。第四樂章,那中
國式的大銅鑼微微一響,你就知道,地獄的
大門已經悄悄打開。或者,那不是地獄,地
獄只是無知者的想像。那只是一個黑漆漆的
洞穴。洞門大開之後,那柴可夫斯基就一步
一步的走進去了。細細的腳步聲,依稀可聞。
是一個很不正常的 e 音。


 問題是:他到底到了那裡?他是怎樣失蹤
的?這不是另一個千古懸案,因為,資料已
經夠多了。此曲下周日再談。

柴可夫斯基是怎樣失縱的?
問到底 No.6265 2006 0409 Sunday


 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最可怕是那面
中國式的大銅鑼。到大銅鑼微微一響,時候
就到了。近距離可看到銅鑼上有一個中國
字。銅鑼鍛鑄完工之日,工匠用毛筆簽一個
字上去。這個字,以後會在世界上最宏偉的
音樂廳中不斷出現。


 柴可夫斯基怎會在霍亂流行的高潮中,喝
下一杯生水的?從前,這是不可解的。但今
日俄國解體,資料外洩,早有傳記作家研究
得一清二楚。當時,他的同性戀正要曝光,
而他充滿失望。那時,他是不明白的。因為
全世界當時也沒有人明白。到他明白的時
候,他已消失。而他留下的訊息是:


  不明白是不要緊的,人總是不會完全明
白的。要緊是永遠向前。自問無愧,就毋須
害怕。就算做錯事有愧於心,也可以向上主
懺悔。因為,沒有人是沒有錯的。更何況,
那是不是錯,也仍未清楚!


柴可夫斯基 悲愴
第四樂章
Tchaikovsky - Charles Dutoit - Symphony No.6 Mvt.4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7. 香港時間: 9:30 pm)
(明天問題:?)

Sunday, November 9, 2008



鋼琴是否好聽?

鋼琴是否好聽?
…………………………………………………*李察
(問到底 No.7209 2008 1109 Sunday)
*星期天籟*

曾經有一位世界第一流的小提琴家,公開數落鋼
琴。他說鋼琴的音色簡單,絕不如小提琴之美麗。他
說,一個小提琴家,一弓下去,需要學習多年,才勉
強得到一點聲音。但任何人彈鋼琴,用手指一按,就
清脆利落。

表面看,鋼琴的聲音,不能像小提琴那樣摧腸拉
肝,只是一下下的擊鍵。但問題是,不懂鋼琴的人,
卻是永遠無法進入鋼琴的境界。試聽柯洛維茲怎樣彈
Scarlatti,或Alfred Brendel 怎樣彈月光曲,或
莫扎特的第二十四首鋼琴協奏曲,就知道,這是一種
絕對不能忽略的樂器,或者,是人類所能夠擁有的最
重要的樂器。其他的樂器,都需要配合。但鋼琴卻可
能是自滿自足的。

李察最近才發覺,柴可夫斯基可能是同樣不懂得
鋼琴的。李察本來十分欣賞柴可夫斯基。他的多首作
品,為李察帶來無數的心靈享受,他是人間最高尚的
少數天才。但是,最近反複試聽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偶然發現,為甚麼凡是曲中的重要樂句,他都要利用
弦樂奏出?是否他的心裡,根本無法駕馭鋼琴?這樣
的心思一出,這首曲子,立刻就好像被解剖一樣了,
一清二楚了。你會發覺,管弦樂部份,和鋼琴部份,
明顯只是兩個段落。無論鋼琴家多麼努力,無法和弦
樂共溶。雖然,這是一首極其出色的樂曲,如果不理
會這問題,這樂曲仍是非常動聽,非常優美的。好像
一個剛剛考上大學,或者剛剛升上高薪職位的人,對
於社會一切,都感覺神奇滿意。是很快樂的。雖然,
柴可夫斯基很快就離開了這種心態了。但是,不能離
開的,是他樂思中某一部份的失落。他也許真的是不
懂得鋼琴的。


附錄:

柯洛維茲怎樣返回俄國?
問到底 No.3359 980413 MON

*周一人物*
著名鋼琴家柯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是在一九
八六年回俄國的。他出生在俄國,但離開了六十一年
,八十三歲才回去。許多年來,俄國和西方文化隔絕
,此刻和這樣一位鋼琴家重聚,意義深長。

他演奏了兩場。一場正式,一場專門為學生演奏。

也許,這為學生的一場更為激蕩人心多些。俄國已
經許久沒有聽過這樣美的音樂了。青年學生之中,還
有一種傳說,說這位柯洛維茲,是只有手指沒有腦的
。說他是手指的雜技家,但欠缺內涵。

但樂音改變了一切。

他是用溫柔征服這俄國大地的。年輕鋼琴家
Valadimir Feltsman 描述這場演奏,就是用了「溫柔
」這字眼。那是許多年來,都沒有在俄國聽過的一種
聲音了。是一首Scarlatti sonata :傷感,浮動,然
而飄浮不去......


《月光曲》裡面有甚麼?
問到底 No.5460 2004 0125 Sunday

貝多芬在生之時,從未聽過有《月光曲》這
一個名詞。他寫的只是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
作品第二十七首之二。這名詞,是他死後五年
一個詩人Ludwig Rellstab 說的。他說,曲中景
象,就像是在月色之下泛舟的情景。

 但這是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當一個人的心景最寧靜的時候,
會聽到些甚麼。當是之時,心會怎樣跳,內在
節奏會怎樣起伏。

 迄今李察聽過最好的演繹是布倫德爾(Alfred
Brendal)。像是十分簡單的和弦,幾乎人人會
彈。而曲調就藏在和弦的後面。或者是只有他
才知道,那幾組和弦,比曲調本身更重要。安
寧的內在節奏,就藏在那裡面。下星期日再談
月光中的洶湧波濤。這是值四顆星的好曲。


莫扎特精彩在那裡?
問到底 No.5495 2004 0229 Sunday

有一次貝多芬和朋友散步,偶然聽到傳來有
人彈奏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笫二十四首
(k491)。貝多芬突然就停住了,叫他的同伴克
拉默注意樂曲近尾聲處的幾句動機。那是一串
無比單純,無比優美的音符。他驚叫:「克拉
默,克拉默,我們永遠也寫不出那樣的東西!」
據A.Y.Thayer描述,貝多芬隨即陷入迷醉,
他擺蕩身體,應合節拍,姿勢和動作,均顯示
他內心的欣喜,正在逐步轉化為狂熱。

 問題是,我們能否把這幾句找出來?切莫過
份留神。放鬆心情,一邊聽一邊散步,忽然,
那仙女降臨的幾句,就會出現。

 小小提示: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彈得
較好。氣氛恰到好處,是安詳的仙女境界。亞
殊堅納西彈來則不知所云。他未必是患了手指
關節炎,或者是無法掌握那種心境而已。


唱片和音樂會有何不同?
問到底 No.5824 2005 0123 Sunday

鋼琴家魯賓斯坦說過,聽眾不止是來聽,他
們是來接收我們所發放(emanate)的訊息。許多
時,我發現聽眾之中,有一個人,不管是男人、
女人、老人或者青年,這個人聽得最好,比其
他人都好,我便專心向著這個人彈。又有時,
當我還在猶豫,到底我是否真正擁有了這一首
曲子,到我發覺,音樂會中的聽眾同樣感覺到
曲中相同的神秘之處,那便是音樂之中有生命
的確實証明。(The art of Piano—Great
Pian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a film by
Christian Labrande & Donald Sturrock)

這是試金石。有這種感覺的藝術家,都極端
成功。這也是心和物的分界。有感覺和沒有感
覺,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世界。而奇妙的問題只
是:為甚麼現場演奏,感覺豐富得多。


以下是Brendel 彈的貝多芬 月光曲。但可惜只是
一部份。若能找整首出來,那種感覺會更鮮明。


http://hk.youtube.com/watch?v=51ssHG0MtQg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9. 香港時間:5:30 pm)
(明天問題:?)

Saturday, November 1, 2008




練琴的聲音,因何悅耳?

練琴的聲音,因何悅耳?
…………………………………………………*李察
(問到底 No.7201 2008 1102 Sunday)



*星期天籟*
李察喜歡聽真的音樂。而幾乎所有的練琴者,都
是純真的。當一個正在練習中的學生,手指不斷摸索
心靈不斷探尋,企圖尋探音樂中之美的時刻,那本身,
就是美了。

如果你住的那幢大廈,有一個這樣的尋探者,就
真是好極。他是一個音樂學生?他是男是女?
他樣貎如何?都是全不重要的。只是有時深宵,仍可
以聽到傳來的一陣陣小喇叭的聲音,或者,你還可以
聽出,他己經在窗子上封上了棉被,聲音隔著被子傳
出來,你好像看見,他在不斷的摸索,他在不斷的尋
探,他在不斷的努力。有時,相同一小句,他不斷重
複,這反反覆覆的嘗試,是耳膜的上佳享受。直到你
發覺,他竟然成功了,他竟然非常悅耳的吹出了那一
句了,你幾乎想到要去拍門,告訴他,你非常欣賞!


這樣的好地方,香港是有一處的。

在全香港所有的大專院校之中,或許,只有這一處
是這樣特別的。

那就是香港演藝學院。

前年的暑假,有機會到那學院去講幾課莊子,發
覺,學院的所有地方,都被人霸佔了。樓梯一角,有
人在練小提琴。走廊盡頭處,又有人在吹小號。還有,
當你偶然走過演奏廳,又有不知名的音樂家在練習。
至於課堂裡傳出來的歌聲,就更精采。你關上了門上
課,偶然,也有異常尖銳的喇叭聲傳進來。

問題是:練琴的聲音,因何悅耳?甚至比許多灌錄
的唱片悅耳?

因為,己經灌成的唱片,未必都是真美的音樂。
有太多作假者在佔據市場。明明是沒有任何感覺,卻
偏偏在裝腔作勢,是很難忍受的。但是,在練習中的
學生,卻是不會作假的。他只是摸索,他只是未曾成
熟。而一切未曾成熟的花朵,都是特別美麗的。


課堂裡,忽然飄進來一句。很熟悉的一句。不由
得詢問:「誰知道這句是甚麼?」居然,有人回話:
「是馬勒第一交響樂第一樂章中的進行曲!」簡直
是妙不可言。




附錄:

一個網上的練琴者,也蠻不錯呢。(看他如何翻頁,趣味非凡。)

incubus1211

http://hk.youtube.com/watch?v=aHz3DW6_5UA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2. 香港時間: 2:30 pm)
(明天問題:?)

Sunday, October 26, 2008




音樂比賽是否殘酷?

音樂比賽是否殘酷?
…………………………………………………*李察
(問到底 No.7195 2008 1026 Sunday)

*星期天籟*
最近看了一張第五十一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
大賽的DVD。這是二零零六年的一次,在意大利
的熱那亞舉行。中國的小提琴好手寧峰,獲得了
最高大獎。該DVD 的資料如下:
Heart & Virtuosity: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Premio Paganini"
http://www.amazon.co.uk/Paganini-Virtuosity-International-Violin-Competition/dp/B00103M0JK

每次看音樂比賽影片,一無例外,都有許多場
合,讓人們看到參賽者的緊張一面。臨到最後一
刻,那宣讀名單的幾秒鐘,就要決定了十多二十
年努力奮鬥的成果,簡直是心臟虐待。

怎麼能夠讓那樣的年青人,在短短的日子裡,
深入明白帕格尼尼、莫扎特、甚至是柴可夫斯基
的全部靈魂?那些複雜深奧的層次,只有十幾二十
歲的少年,如何可能明白?

他們還要在賽前賽後,聆聽無數的批評與教誨。
每一個教訓者都似乎是絕對的權威。好像聽了他
們,就必定成功。又好像如果聽少了半句,就注定
失敗。還有就是,這一些批評,人家只是從口裡
說說,但等會兒,你就要在琴裡彈出來。

如果是少年李察來到參賽,一定會對評判者飽
以老拳。可惜的只 是,少年李察是永遠沒有資格
參賽的。如果下一世有機會,或者可以考慮。

而更加「殘酷」的是: 你以為你沒有參賽,其
實,你己經在參賽了。你的賽車,己經馳了好幾
十個寒暑,新車,己經變為老爺車。虧你還懵然
不知。

更緊的是一個問題:

到底,他們是在賽技術,還是技術背後的哲學?
要命的是:技術雖然講究天賦,到底尚是可
以練習的。苦練出高手,總是有點把握。但是,
哲學卻不是讀書可能達致。那一種「心」的高度,
更非任何老師所能傳授。

「感覺」何來?「品味」何來?「靈感」何來?

 各位可愛的人生參賽者們,如果你有答案,請
告訴另一位參賽者李察。他很想知道呢。



http://hk.youtube.com/watch?v=GPfmtMvBKqI
寧峰的小提琴表演





--------------
寧峰的小提琴表演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0.26. 香港時間: 5:30 pm)
(明天問題:?)

Sunday, October 19, 2008




馬利奧蘭沙因何短命?

馬利奧蘭沙因何短命?

…………………………………………………*李察
(問到底 No.7188 2008 1019 Sunday)


人的壽命,是人不能猜得透的。有的人長命百
歲,亦有人只有三十幾歲。


著名歌唱家馬利奧蘭沙 Mario Lanza ( 1921–
1959) 在三十八歲就離開世界。他所患的病,是
pulmonary embolism,大約是肺部的一條大血管被血
塊栓塞了。不知道這種毛病,跟他時常唱歌,需要大
量的肺部活動有沒有關係。


有一張 DVD 值得一看。


Mario Lanza DVD (Betty Grable / Harry James /
Mario Lanza CDS)


這是三套黑白電視片的DVD 錄影。幸運是我
們今日有了DVD,很多珍貴的舊片,都能夠看得到。
否則,這些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好作品,就永遠不見天
日。


其中一部電視片中,由一名天主教神父訪問馬利
奧蘭沙,帶出他的一番歌唱哲學,真是異常精彩。


他說,他不是天才。他只是一個keeper of the gift


他只是某種特殊恩賜的保管者。


能夠有這種體會的人,思想肯定是非常有深度
的。他說,他自幼居住在一間教堂的側鄰。他的家,
距離教堂只有七十五碼遠。大約他是親自用尺去量過
的。他自幼已經非常喜歡去教堂。他特別喜歡看祭壇
上的燭火。他喜歡看那搖曳的火光。在火光之中,他
說,他忽然就看到了他自己整個的歌唱生涯。而當時
他只有九歲。九歲大的孩子,竟能前瞻自己的一生?
似乎是不可置信。但這是他自己親自說的。


他說,他要利用自己的天賦,為人世帶來一點
「美」 。他就是憑著這一種信念,在人世間唱了三
十八年。直到有一天,他的肺部忽然被血塊栓塞了,
無法再唱為止。訪問他的天主教神父說,「天賦」是
人人都有的。每個人,不管他知道不知道,都是有恩
賜的。所以,每個人,都能夠把自己的恩賜發揮出來,
為人世帶來一點「美」。無論在家裡,在工作場所,
甚至在街上,在巴士上,隨時都可能發揮這種「美」。
真是說得很好。


下面附錄的是一段youtube片段。是馬利奧和巴
伐樂蒂唱同一首歌的錄音。讀者可以比較兩人的不同
風格。畢竟,我們聽巴伐樂蒂多,而聽馬利奧蘭沙少。
兩個人的聲音,巴伐樂蒂是高亢尖銳,而馬利奧是圓
潤渾厚。一個是外露,一個是內蘊。但無論如何,巴
伐樂蒂無法抵達馬利奧的情感濃度。

五星享受推介:
★★★★★
請把以下位址剪出,貼在地址欄,就可以看到:
http://hk.youtube.com/watch?v=aXkjKf2WZ4M&feature=related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0.19. 香港時間: 5:30 pm)
(明天問題:?)

Saturday, October 11, 2008




怎樣欣賞古典音樂?

怎樣欣賞古典音樂?

…………………………………………………*李察
(問到底 No.7181 2008 1012 Sunday)


未留名的朋友來信:請問如何聽古典音樂啊?我
每次也很用心聽了,還是沒有受到感動、、、、我不
會真是一塊石頭吧?


按李察的私人見解,聆聽古典音樂,是要用右腦
去聽的。所以,愈是用心,愈是留意樂曲的結構,就
愈會停留在樂曲的外面。因為,這時的分析性心理,
是左腦主導的。有的人,還會掏出筆來作筆記呢?
或者,他就坐在你的隔鄰。你可以知道,會作筆記的
欣賞家,肯定是無法投入,亦不可能真心欣賞的。至
於音樂帶來的境界,亦不可能達到。


  欣賞古典音樂,唯一的要求只是放鬆心情,隨意
去聽。根本沒有目的,也沒有任務。如果心情還是沒
有放鬆,不妨隨著音樂,略為擺動頭顱。如果嫌擺頭
晃腦的動作太誇張,就只是略微動動手指,也無不可。


  許多時無法投入,亦跟個人的遭遇有關。未曾哭
泣長夜的少年人,不足以語人生。必待人生有了歷練,
才可能有感觸。否則,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吧了。
這是一首很好的詞。意思大約是: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如今識盡愁
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箇秋。(辛棄疾詞)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大問題是,一首曲子,無法令
你感動,許多時是表演者本身的問題。他根本沒有投
入,只是他的技術很好,就可以把無知的外面人唬住
了。以為他真行。其實,他是真的不行。這樣的音樂
家,是很可憐的。說不好就是騙子。一生都是靠騙
人過活,多麼不幸。


很重要的問題是:到底,那裡面是「有」,還是
「沒有」?以那首名曲 panis angelicus 為例,
有感覺的人,唱到第三句便毛孔直豎,感覺震動了。
但有感覺的人,始終是少數。請在上面的搜尋欄上
鍵入no. 6972 或 no.6979 便可以看到李察曾
寫過的一次感覺。


以下是很好的一首歌。不妨一聽。但請記著,不要
著意去第三句處尋。凡要尋找的,必定尋不到的。


剪下來,貼在網址欄,就可以欣賞得到Charlotte Church
十三嵗時的歌聲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rf5r6f51BI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0.12. 香港時間: 2:30 pm)
(明天問題:?)

Sunday, October 5, 2008

誰能指好威爾弟的《安魂曲》?

誰能指好威爾弟的《安魂曲》?
…………………………………………………*李察
(問到底 No.7174 2008 1005 Sunday)
*星期天籟*



唱片编號: (BBCL 4029-2)
指揮: Giulini
Verdi: Messa da Requiem
★★★★★





威爾弟的《安魂曲》,在莫扎特之前,總是不會
令人絕對滿意的。世界上,誰再寫《安魂曲》,都
不可能(?}比莫扎特好的了。

曾經聽過很多版本。似乎尚未找到真正滿意的。
很偶然的機會,聽到BBC 出版的cd(BBCL 4029-2)
是Giulini 指揮的作品,這才算是有收穫了。

這是一張值五顆星的CD。

這Cd 是雙CD 的舊版套裝。裡面還灌有舒伯特的
彌撒曲, 至於這威爾弟安魂曲,被分成兩部份,灌在上下
兩張CD裡。舒伯特的彌撒曲放在後面。想聽的人,自然
會聽到前面的半部威爾弟《安魂曲》了。

所以,李察聽到此曲的時候,是沒有心理準備的。
因為,本來只想找舒伯特的音樂,聽到此曲,真是想
不到。

因為,其他版本,通常都很富戲劇性的。大約是威
爾弟寫慣了歌劇,這《安魂曲》裡面,戲劇成份是很
重的。時常有很激烈的起伏。要想在裡面找到像莫扎
特所給你的心靈享受,並不容易。

只有Giulini 例外。第一次,從中間開始欣賞(因為
曲子被分為兩半灌錄),幾乎認不得。旋律有陌生的感
覺。當時心裡還想,這是甚麼曲子,這樣入心。

是的,這是一首入心的曲子。Giulini 並沒有取消
當中的戲劇成份。曲折的張力,仍然存在。只是當中
很多地方,令人的肝腸都有感覺。

這CD 聽了幾天。忽然遭遇了喪親之痛。家
中一位九十幾歲的長者辭世。心情沈重之極。又因為
仍要寫稿,就一邊寫一邊聽。這就是日昨寫成的 「死
是甚麼」一篇小文。相同的一首曲子,此刻聽來,句
句入耳入心。感覺全然不同。好像是另一個層面裡的
作品了。

 或者,音樂欣賞是雙方面的事。演奏者在那面,聆
聽者在這面,兩方面感覺相同,忽然,就有了非常
奇怪的共鳴。

 那麼,是不是一定要歷了死人塌樓,才能投入呢?

 希望不是的。但是,喜怒哀樂是人生不可逃避過程,
曾經體會的人,一定是另有見地的。未曾得見,又怎
會知道,生命的另一面是這種模樣?那是一百本教科
書都說不完的道理呢。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0.5. 香港時間: 8:30 pm)
(明天問題:?)

Saturday, September 27, 2008




何謂「感動」?

何謂「感動」?
…………………………………………………*李察
(問到底 No.7168 2008 0928 Sunday)
*星期天籟*


看電影的「感動」,跟聽古典音樂的「感動」,
完全是兩回事。


 許多電影,可能都感人至深,到最激情之處,
可能使人倘淚。


 但電影的感動,仍跟音樂的感動不同。


 古典音樂的感動,有點像心理上的那種「感悟」。
在一陣極短的時間裡,你全身的毛孔疏通,大腦
通電,好像有一般莫名的動力氣流流遍全身,最激
情的時刻,可能站也站不穩,有一種被擊倒地的感
覺,又或者是忽然飛升的那種感覺。


有這種感覺和沒有這種感覺,是區分極大的。
一個是有,一個是沒有。一個是一,另一個是零。


相同的指揮家,有和沒有,就是兩個世界。


請留意你自己的感覺。如果在那一秒鐘裡,你
忽然感到毛孔飛揚,那就是觸動的前奏了。是音樂
家和你在宇宙的某一點相會了。


  請絕對珍惜這一刻。


因為,這就是你自己獲得宇宙動力的某一刻。


而古典音樂,珍貴之處就是這裡。不是一切音
樂都有這種力量的。只有稀少之極的珍品,有這種
力量。其他的,充其量是悅耳, 是一時的輕鬆,
卻無法領你進入感悟境界的。


李察渴求的,就是這種珍品,而不是普通
的凡品。


能夠舉些例子嗎?


例如,巴哈的 bwv 1004

例如,Verdi 的茶花女

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

例如,莫扎特的 安魂曲,

馬勒 的第二,

貝多芬的月光曲,還有第九,..........


這些,都是「星期天籟」的重要珍藏呢。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9.27. 香港時間: 7:45 pm)
(明天問題:?)

Sunday, September 21, 2008




磨坊少女,有多美麗?

磨坊少女,有多美麗?
…………………………………………………*李察
(問到底 No.7161 2008 0921 Sunday)
*星期天籟*


唱片資料:
Franz Schubert
Die schone Mullerin . 3 Lieder
Fritz Wunderlich, Tenor
Hubert Giesen, Piano
(Song cycle to poems by Wilhelm Muller)
447 452-2
★★★★★


這唱片,放在李察的雜物架子上,也不知多少年
了。大約總有十年八年。也許由於不識得德文,根本
不知道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美麗的磨坊女」,只以為,
這唱片,也是一般的舒伯特歌曲。大約是沒有甚麼特
別的。Die Schone 甚麼的 Mullerin ?


最近偶然發覺,唱片櫃又空虛了。總找不到甚麼
合意的音樂。只是因為要寫稿,要想找一點聲音陪陪
自己。隨手就拿起了這一隻。其實,這也不是沒有聽
過的。只是沒有甚麼特別的印象。


  歌詞聽不明白,原來也不是太重要的。只是這一
天忽然靈感好像特別豐富,一氣坐了四個小時,也沒
有想停的感覺。耳機裡,反覆的就是這唱片。


  這才忽然發覺,自己其實不是在寫稿。而只是隨
著音樂的起伏在感動著。本來好像平平無奇的音樂,
為甚麼忽然如此入心?當時正是在寫「祖母與頑童」,
那些遠年往事,用得著這樣感動嗎?


而李察最憎是看唱片簡介。字太小,有時燈光不
足,簡直是自討苦吃。


最初也只是看到這一組詩。所謂「詩」,許多人
都是一見就怕的。但其實,可怕的,只是劣詩。如果
你偶然找得到一首好詩,那就是美麗可愛的綢絲,你
會寧願她纏上你的腰。


  這首詩,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是一首好詩。難為
她等了你十年。你十年都沒有動她一動,還好意思說
沒有人欣賞。


  這首詩不是作出來的。是「衝」出來的。作者來
到一個磨坊外的小溪。那些溪水,那些卵石,那水磨
的木輪。這不是無端端麼?他還未有看到女主角呢,
那美麗的磨坊女還沒有出場呢,為甚麼一下子如此高
興?


這首詩是衝出的。但需要一個好的作曲家。大約舒
伯特是非常喜歡好詩的。他看見這詩如此衝了出來,
他也把歌如此衝出來了。


而我們只需要一個好的歌手。這好的歌手,是不
假思索的,他不必用腦,不必營造任何氣氛,他一上
場,就知道甚麼事情正在發生,他張開口,就能把舒
伯特唱出來,就能把那溪水中的鵝卵石唱出來。


這歌手是非常年輕的,感情也是非常直接的。
他錄完音,就說要去上山打獵了。而剛好,歌曲也是
唱到要去打獵。他臨打獵之前,還順道把自己新買的
Porsche 跑車送到車房修理。但他好多天都沒有回來
取車。他已經在打獵的時候,意外身亡。他只有三十
五歲。幸運是他留下了一組錄音。他的臉孔很英俊,
有點像皮禮士利。如果他不是這樣早死,這樣直接的
感覺能力,他會震驚全球的。


其他的歌手,在唱相同的這美麗磨坊女的時候,
能不能夠跟他比呢?


這是太花時間的題目。李察又不是專家,不值得
花太多時間。但仍是放心不下。一口氣,又找到另外
的兩隻。果然,仍是他最好。


世界的事情,就是這樣奇怪。如果你認為,他是
最好的,他就是最好的。沒有人能夠說服得了你。


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沒有這種信心,沒有
這種直接,我們就不會有Wilhelm Muller, 就不會
有Franz Schubert,也不會有Fritz Wunderlich 連
寫作網頁的李察也沒有,連觀察網頁的你,也沒有。


看,我們總共是有最少五個人在這裡呢。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9.21. 香港時間: 4:30 pm)
(明天問題:?)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08




音樂是有具體內容的嗎?

音樂是有具體內容的嗎?
…………………………………………………*李察
(問到底 No.7154 2008 0914 Sunday)

李察初初接觸古典音樂的時候,曾經非常喜歡柴
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這音樂非常具體,可
說是到了繪形繪聲的地步。

音樂一開始,是平靜的俄羅斯鄉村風景。但平靜
之中,有異常緊張的戰爭氣氛。大家都在不安寧的平
靜中等待。果然,不久 ,戰爭發生了。音樂就描寫
了俄國人怎樣 奮起還擊。法軍多次進攻,都被擊退。
音樂中,還混入了法國人的馬賽曲,這是代表法國的
聲音。柴可夫斯基是管弦樂的配器高手,當銅管樂響
起了代表進攻的號角,就一定有弦樂在後面環繞。這
是一種很立體的迫真現場感受。

戰事的最高潮處,有炮聲響起。而法國失敗撤退,
戰車拉著傷兵隆隆後退的聲音,也非常傳神。多年前,
李察也曾聽過一隻唱片,用真的炮聲代替鼓聲。但他
們無法用真的戰車代替戰車後退的部份。因為,那是
一串串四節音符的連奏,本來就是音樂旋律。所以,
不可能用真實的車輛去模擬。

音樂具體一些,有甚麼好處呢?

好處是令你更加迅速投入到音樂裡面去。平靜的俄
羅斯生活,有其吸引之處,而老百姓奮起反抗,亦是
另一番景界。雖然,在聽音樂的時候,未必需要真的
這樣細緻的去想像。抽象些去聽,完全不理會具體的
情節,也是很美麗的。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9.14. 香港時間: 2:30 pm)
(明天問題:?)

Sunday, September 7, 2008




一夕成名二夕死,是何緣故?

一夕成名二夕死,是何緣故?
…………………………………………………*李察
(問到底 No.7147 2008 0907 Sunday)

*星期天籟*


無數一夕成名的天才音樂家被殺。吹捧只能吹起
泡沫。許多所謂「神童」,一旦被世人賞識,就瞬即
自己毀滅自己。從此名成利就,但作品都是空的。因
為,他的藝術生命已經完結。剩下的只是行屍走肉。


  送上來的金錢和名譽,避都避不開。這世界渴求
天才。全世界各地的大樂團,無不求才若渴。天才偶
一露面,就會被重金羅致。


  李察曾經盛讚的指揮家Esa-Pekka Salonen,不
知是否也是屬於這一類。


  事實上,李察只曾聽過他的一首歌。很偶然的機
會,聽過他指揮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其
中的感覺,許多年不曾忘記。如果拿其他大師和他比
較,大師的作品,例如阿巴度,也是有所不及。沒有
了他的獨特感覺。


  據知,他也是一夕成名的。他在倫敦臨時被請替
代患病的Michael Tilson Thomas演出馬勒的第三交
響曲,一下子就震驚樂壇了。他用了兩天考慮是否答
應演出,然後用了一個星期研究樂譜,之後就上台了。
自然,他的出現,是遠不如托斯卡尼尼那樣震撼的。
托斯卡尼尼臨危受命,只有幾分鐘的時間。 


  但托斯卡尼尼的藝術生命,從此不間斷,沒有被
名氣毀滅。至於Salonen,李察未有聽過他的其他作
品,不能評論。只知從此他被世界許多大樂團延聘,
但他喜歡現代作品。互聯網上流傳他一段「佳話」。
話說他成名之後,就想購買大屋。剛好史泰拉文夫斯
基的大宅出售,他本來想買,但看屋之後卻決定不買
了。當他看屋的時候,看到地氈上,史泰拉文夫斯基
的鋼琴多年來的壓印仍在,他就不想買了。


這故事有甚麼意義呢?是沒有意義的。另一位成
名的神童是曼紐軒,他也是買了大屋的。而且他的大
屋,設計獨特,他可以完全孤立獨處。但問題是,他
始終無法有任何突破,浪費了他自己的天才。李察這
樣說,是非常苛刻的。曼紐軒深受世人歡迎,唱片銷
量冠於全球,怎能這樣說他?但事實的真相,正是這
樣。他對不起巴哈,他彈不好巴哈的BWV 1004,他
更對不起柴可夫斯基,他彈不好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
協奏曲。他是天才,我們無法不用天才的標準要求他。
如果他今日復生,相信他不能不同意。但是,英國查
理斯王子 為他慶祝生辰的盛大宴會當日,他卻絕不
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他的靈魂,己經死了。


甚麼人不會受吹捧殺死?例如,約翰連儂就是一
個。他的財富如天文數字,但他的佳作源源不絕。真
正的天才,裡面有圓滿的生命力量。吹捧只能殺死庸
才。




P.S. 李察意念服務
Tel 2559-4690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9.7. 香港時間: 5:30 pm)
(明天問題:?)

Sunday, August 31, 2008




音樂能否分辨正邪?

-

音樂能否分辨正邪?
…………………………………………………*李察
(問到底 No.7140 2008 0831 Sunday)


文字作品很容易分辨。戲劇和電影,也不太難。
因為,內容通常都是可知的。但問題是純音樂的作品,
能夠看出音樂家的意圖嗎?


能夠從一串串的音符裡,感覺得到音樂家的內心
嗎?


二次大戰期間的納粹軍歌,今日己經不容易聽得
到。據說,希特拉最喜歡在群眾動員的場合,用大播
音器播放軍歌。待到聽眾聽得熱血沸騰,願意無條件
為國捐軀,他才開口演講。


問題只是:如果也有一個慈善家,也召開相同的
大會,也播放同樣的軍歌,只不過號召的是拯救非洲
的災民,這時候,相同的音樂,會有相同的效果嗎?
這需要實驗才知道。


希特拉除了播放軍歌之外,也喜歡播放華格納的
雄壯樂曲。到底華格納的音樂,是好不好的呢?


這又是另一個大問題。 華格納的歌劇,尚是可能
分別的。歌劇有內容,有主題。喜歡不喜歡,見仁見
智。但是,能不能夠在華格納的純音樂裡,感覺得到
邪氣呢?


李察最近聽了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素定(Tristan
und Isolde),指揮是正氣的Karl Bohm。


Karl Bohm的誠意,是無可懷疑的。問題只是華
格納本身。這首曲子,好不好呢?


第一場的序曲,是沒有歌詞的。只是純粹的旋律。
第一次聽,感覺是有點造作。華格納喜歡在激情,或
感人時刻略事誇張。這是很微妙的界線。你怎能看出,
這一句與那一句,原來的面目怎樣?到底華格納誇張
了多少?這只能是直覺的口味問題,是不可辯論,也
提不出任何証據的。相同的一首序曲,如果再多聽幾
次,這種感覺便自動消失,只餘下悅耳的感覺了。雖
然,悅耳是一回事,能不能投入,又是另一回事。


這是一個大問題。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發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8.31 香港時間: 8:30 pm)
(明天問題:?)

Sunday, August 24, 2008




舒伯特的難題何在?
「舒伯特專題」

舒伯特的難題何在?
…………………………………………………*李察
(問到底 No.7133 2008 0824 Sunday)
*星期天籟*


為了組合一個「舒伯特專題」,把年來提過舒伯
特的小文章集合起來,這才發覺,表面上以為很了解
的舒伯特,其實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不能釋然的只是他的特殊命運,和他對抗命運的
特殊方法。李察相信,所有他的「方法」,其實已經
完全寫好在他的作品裡了。問題只是,誰能在他的作
品裡,掘出真金。


  這一個專題裡,提到他的貧窮、他的特殊命運、
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他的奮鬥、他的梅毒、他的火花、
他的愛情、他的Ava Maria、他的鱒魚、、、 


李察幾乎是迫不及待,想將他的全部作品都找來,
再聽一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8.24 香港時間: 7:30 pm)





★★★★★★★★★★★★★★★★★★
問到底 no.678 .李察.~m
為甚麼舒伯特寧為乞丐?


舒伯特的生命是非常窮困的。只三十一歲就死了。
他窮得連買五線譜的錢也沒有,只胡亂用其他紙張,自己
畫線。沒有鋼琴,作完曲,須跑到朋友家裡去試奏。


他的父親,一直反對他走音樂道路。當時的人,弄音
樂的都多半窮愁潦倒。能夠成名的,百中無一。但他還是
毅然決定了。他終於決心,寧作乞丐,也要從事音樂。


他失戀,也是因為錢。對方是伯爵的女兒,門戶不登
對,結果被拆散了。女友待到二十多年後才另嫁,仍珍藏
他的手稿。


舒伯特自己曾說,「越是處在深沈的痛苦中,我所寫
出的作品,越能受到世人賞識。」


不錯世人的確賞識他,但可惜太遲了。他在世之日,
嘗盡痛苦。難怪他年紀輕輕,便寫得出如許深刻的傑作
。他的作品,如聖母頌,菩提樹,搖籃曲,魔王.....數
之不盡的名曲,算是上下的天才送給下界凡人的禮物了。



★★★★★★★★★★★★★★★★★★
問到底 no.quest685 .李察.~m
舒伯特有何特殊命運?


舒伯特的第一個命運是他的天才。他幼時學習音樂,
每個教授他的人,都很快便覺得自己江郎才盡,學問已經
全部被他學會了。他的作曲天才,有如背誦,都是一氣呵
成。


他的第二個命運是窮困。沒錢吃飯,沒錢買譜紙,沒
錢結婚,青梅竹馬的女友,等待三年,只好失望嫁給一個
麵包師。他的窮困,原因是他不肯放棄自己的天才。如果
他肯安安份份,聽父親的勸告,去做一個小學教師,他一
定不會如此困乏。


他的第三個命運是天才沒有人能賞識。普通人不能賞
識不奇怪。連哥德,貝多芬那樣的大行家,也不賞識。他
把樂譜寄給哥德,連信也不回。到哥德發現他的歌曲天才
創作時,他已不在人世。貝多芬最初也不賞識,後來貝多
芬終於覺察他的天才,要和舒伯特見面。但這時貝多芬已
在垂危,連話也說不出,只能揮動手指比劃。


以上資料,參看台灣世一書局「舒伯特」一書。



★★★★★★★★★★★★★★★★★★
問到底 no. 1275 * 李察 *
十七歲的舒伯特,如何描寫成人世界?


在眾多天才之中,以舒伯特最為年輕。莫扎特三十五
歲才死,但他卻是三十一歲,已經告別人世。


他作曲非常早。十七歲所作的曲子,已經充滿人世的
滄桑。他最擅長是所謂「藝術歌曲」(Leid),他曲中,充
滿情感,能夠把人世的痛苦,描述得極之逼真動人。他其
實從未嘗過「大人」的生命經歷。但他的筆下,卻對真實
人生,有極深的了解。他只不過是來到這世上,作了一次
短暫的旅程而己。他的創作歷程,前後十五年左右,
但產量驚人,竟有六百首之多。那是普通的人,四五十
年才能有的產量了。


「冬遊」是他自稱最好的一組曲子,一開頭,便教人
低迴不已:


「有如異鄉人搬到這裡,
^^^^^^^^^^^^^^^^^^
有如異鄉人遷離這梩。.......」
^^^^^^^^^^^^^^^^^^


★★★★★★★★★★★★★★★★★★
為甚麼奮鬥者不會輸?
no. 2459


奮鬥者是不會輸的。這並非李察發明的道理。古
今無數奮鬥者都沒有輸的感覺。因為,失敗是個人
的行為,而真的奮鬥者,可能只是追求某種興趣,
或某種求知慾、正義之類,得失已經超出個人了。
例如梵谷。他有自己的繪畫天地,雖到死貧困,但
絕非失敗。哥白尼也只是對天文學產生興趣而已。



俗世常以為成敗得失是一個人的事。但跑到另一
角度看,就會不同。舒伯特在音樂世界裡,地位崇
高之極。但生前卻幾乎沒有人賞識,死時十分貧困
。他自己本人,可能曾經大痛苦或者大快樂。但未
可算是輸。


因為,他做多做少,也是自己做出來的。與賭徒
之輸,有基本不同。賭是把成敗交由他人決定,自
己不去「做」,所有才有輸的感覺。



★★★★★★★★★★★★★★★★★★
問到底 no.2490 * 李察 *
舒伯特有沒有患梅毒?


也許,在他悽慘的三十一年生命之中,確曾有過
一個年老妓女,曾經給他安慰。這又怎麼樣?


也像貝多芬一樣。各派傳記作者極力爭辯,到底
貝多芬有沒有梅毒。但,有又怎麼樣?沒有,又怎
麼樣?有與沒有,絕對無損高貴的靈魂。


舒伯特的生平極感人。有傳說他的女朋友等了他
三年,沒錢結婚,只好嫁給一個麵包師。這位麵包
師,可能比舒伯特富裕得多。但這位女子能否真正
了解舒伯特?李察相信,如果她能夠稍為了解,就
一定寧願跟舒伯特私奔了。愛才是永恆的。


舒伯特在極短的生命之中,作品有一千二百首。
但生前發表的極少。遺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李
察聽到,感動非常。只是想到:為甚麼人之間的溝
通,竟會如此困難?原因何在?有何種障礙?



★★★★★★★★★★★★★★★★★★
問到底 no.2498 * 李察 *
火花是可以代替的嗎?


在少數人身上,有這種火花。最近,李察看過兩
個人的資料。一個是舒伯特,另外一個是約翰連儂
。這兩個人,生活似乎是有天壤之別。約翰死後,
留下天文數字的資產,還有美麗可愛的兒子。而舒
伯特是非常貧困地死去的。他死前最光榮的事,只
是能夠為貝多芬扶靈。貝多芬最後一刻,才「發現
」舒伯特的天才。可惜,舒伯特也不能久享貝多芬
的提拔。三十一歲,已經告別人世。而約翰連儂是
四十歲。兩人都曾經併發大量火花。


火花不能憑數量計算,更不能用俗世的錢財量度
。不能用舞台技術,化裝技巧,宣傳,或人為吹捧
製造。誰能把天才的光彩再現?


火花出現之後,槍彈也不能掩滅。只能讓這生命
之火燒得更旺。約翰連儂被暗殺,証明了這一點。


★★★★★★★★★★★★★★★★★★
問到底 no.2504 * 李察 *
上天賜給舒伯特甚麼?


上天賜他的資源是「貧困」。很難想像,貧困本
身,也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資源。因為,貧困本身,
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助燃劑。就好像是氧氣那樣。你
以為那是最不想要的東西,其實,當你發揮天才的
一刻,你會特別需要助燃的爆炸迫力。


舒伯特貧困,連買譜紙的錢亦沒有,更沒有錢去
買名貴的鋼琴,貧困迫得他痛苦非凡,更迫使他天
才大露,盡情燃燒。此一原理,孟子早已經說過。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


此外舒伯特尚有另一項寶貴資源。他有一批文藝
界朋友。其中有寫歌詞的作家 Franz Grillparzer,
更有聲樂歌唱家 Johann Michael Vogl。這批人和
他同聲同氣,發出天籟樂音,同時代的大眾全不知
道。值得可憐同情者,是那一批無知大眾。


★★★★★★★★★★★★★★★★★★
時代是怎樣變化的?
問到底 No.2699 tear 960618


啟發李察思索此問題的,是三位音樂家。一位是韋華
弟,另一位是舒伯特,第三位是馬勒。此三人,都是生
前極不受欣賞,死後才大受賞識。除了音樂之外,美術
方面的例子,可能更多。


時代是怎樣變的?為甚麼只幾十年,人們的眼光,便
完全不同?今日,家喻戶嘵的舒伯特,他的聖母頌,他
的鱒魚,菩提樹,搖籃曲,....連孩童亦能賞識,為甚
麼從前的人不能?時代怎樣改變了一代人的腦?



★★★★★★★★★★★★★★★★★★
梅毒怎樣害死舒伯特?
問到底 No.2747 960805


香港電台第四台在九六年八月六日,播出
梁寶耳的書評 「John O'shea: Music &
Medicine」。此書作者搜尋大量資料,披露了例如
舒伯特,貝多芬,舒曼等人治病的歷程。


特別舒伯特。他個性真誠善良,音樂天份極高,
卻從沒有舒展才華的機會。李察提過,當時的人,
包括歌德,貝多芬等人在內,並未認識和接納他的
才華。他送給歌德的稿子,被原封退還。他二十幾
歲時因為嫖妓而患上梅毒,之後,更加感到內疚,
羞恥,後悔。他全身出疹,頭髮脫落。性格更內向
,亦避免和朋友接觸,戴假髮,內心痛苦異常。


那時的梅毒,就有如今日的愛滋。是病人之錯,
還是社會之錯?李察一向認為,歌德退還舒伯特的
稿子,是歌德的污點。時代的先進人物,時代往往
不識接納。要內疚的,其實是當時的歐洲大眾。



★★★★★★★★★★★★★★★★★★
愛情是怎樣發生的?
問到底 No.3278 980120



例子是舒伯特的愛情故事。


根據日本音樂之友社的一本
書,「音樂與女性」(邵義強編
譯),那是發生在一個秋日的小
教堂之中的。其中的氣氛,可
能略經營造,但並不妨事。


那日,舒伯特的心情極好。
因為教堂即將演奏他所創作的
「彌撒曲」。教堂外面的地上
,有一圈細碎的淡紫色光芒。
那是陽光打在教堂的顏色玻璃
上映下來的。舒伯特輕快地走
過,還小心地避開腳步,沒有
踩到這花束似的光芒。


愛情就是發生在這種環境之
中。也許,在他看到那位十七
歲的清純少女之前,某種愛意
已經萌發了。少女是合唱團的
女高音,舒伯特的如詩樂句,
自她口中傾瀉而出。


可以肯定,兩人相見之前,
已經有無限的想像。那是他的
作品發表會,亦是她的女高音
演奏會。兩個靈魂的契合,是
幾乎必然的了。


「想像」是愛的重要元素。


★★★★★★★★★★★★★★★★★★
愛情是否需要麵包?
問到底 No.3279 980121


此是非常庸俗的題目,可是
,無數美麗愛情,亦因此而夭
折。舒伯特和少女泰麗莎的愛
情故事,多麼美麗。但戀愛三
年,終於無法結合。少女最後
嫁了給一位麵包師。以後,麵
包問題都解決了。


是否窮困真的不能戀愛呢?
當時的奧地利有一條國家法例
,明文規定,結婚者必須要有
收入証明,不但要養得起妻子
,還要能夠養育兒女。就算二
人真心相愛,國法之下,仍是
無可奈何。


人的意志,一般以為是包含
兩部份。一是明顯的,可見的
理智部份,二是不明顯的,未
知的潛意識部份。兩者之外,
尚有一種集體潛意識的力量。
至於國家法例之類,更是高高
在上的管制力量。


愛情是否需要麵包?這不是
個人能夠回答的問題。


或者不妨想像一下:如果叫
你參與立法,你會贊成這一條
法例嗎?你的立論根據何在?




★★★★★★★★★★★★★★★★★★
聖母瑪利亞在那裡?
問到底 No.3420 980613 Saturday


李察在一張錄音碟上偶然看到 Dolores O'Riordan
這名字。她和巴華洛蒂合唱舒伯特的聖母頌。


這一位女歌手,耳朵穿了十多個耳環,臉孔蒼白無
神,染紅頭髮。十足十是流淚街頭的問題少女。皮膚
的顏色,更使人懷疑她是受某類藥物控制的。


當中有幾句,她是閉上眼睛來唱的。好像有無限傾
訴那樣。但一張開眼就是斜射。這種冰冷的目光使人
猜想,她一定是在人世間受盡苦了。那是一種使人不
寒而慄的目光。然而,就是這麼一位荏弱而邪氣十足
的女子,卻把一首聖母頌唱得聖潔光輝,使人感動非
凡。和巴華洛蒂正氣無比的歌聲相合,你忽然就感覺
到一種信心。瑪利亞是聽到一切的。


演唱完,鏡頭大特寫忽然轉往座中一位女士身上。
那是戴安娜公主。她兩手交疊胸前,聽此歌的姿勢好
像祈禱。其時是一九九五年。她又在想甚麼?




★★★★★★★★★★★★★★★★★★
苦酒好喝不好喝?
問到底 No.3674 990224 Wednesday


為甚麼狗是快樂的,而人卻常常悲苦?許多人弄不
清楚,自己所追求的,絕不是一條狗的快樂的那種快
樂。明明是快樂時刻,卻感到悲苦。


你說耶穌苦不苦?李白苦不苦?白居易苦不苦?還
有貝多芬?舒伯特?天下共有多少苦中人?請試拿舒
伯特那首「冬之旅程」聽聽。如果你還有少許悟性的
話,就一定知道,那是非常特別的一種「苦」味,而
有時苦是比甜更加誘惑的。


明明是極苦的酒。耶穌釘十架之前,苦酒滿杯,但
他還是不能拒絕。高掛在上的人,還不是最苦嗎?「
琵琶行」中,白居易遇到一個憔悴妓女。他能說得出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淪落又有
何可歌泣之處?他在唱甚麼?馬勒第二交響曲,馬勒
辛苦來到天堂門前,天使卻婉拒他進入。那是甚麼境
界?他們都在做甚麼?那是何種味道?



★★★★★★★★★★★★★★★★★★
巴哈甚麼時候成名?

問到底 No.3770 990531 Monday
*周一人物*


在音樂家之中,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是非常保守的。他是虔誠的基督徒,音樂
上遵從舊形式,並無創新。他只是在舊形式中做到最
好。同時代的音樂天才例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
人都對他讚口不絕。但天才的贊賞,並未能打動大眾
的心。巴哈在世之時,並未受到群眾歡迎。


這是非常奇怪的口味轉變。時至今日,巴哈是最受
歡迎的少數三幾位音樂家之一。有人說,他是二十一
世紀以來最受歡迎的音樂家。他所寫的「聖母頌」,
淺易流行,可能比舒伯特的同樣作品更受歡迎。


巴哈是死後一百五十年才「開始」成名的。這是另
一個使人深思的例子:巴哈生前,在默默無聞的歲月
之中,他是怎樣想的?你想知道嗎?只要把他的作品
唱碟放進機中,一聽便明白:快樂,舒適,安詳,寧
靜.....全都是今人最迫切需要的音樂安撫力量。



★★★★★★★★★★★★★★★★★★
怎樣計算收入?
問到底 No.3849 990818 Wednesday


第一種是才智的先天收入。上天賜你一個完美的大
腦,如果你能事先知道箇中意義,你未必肯接受。


第二種收入,是後來的物質支援力量。後來力量,
絕不止於家庭支援。社會和時代的支援,意義不可忽
視。就算是乞丐,不同時空,待遇亦不同。


第三種收入,是你個人勞動之所得。你可能獲得異
性的溫暖愛情,亦可能因為物質收入豐厚,使你獲得
他人所無法得到的特殊感官利益。更可能因為你的重
大成就,得享世人的尊敬。


三種收入,並不平均。痛苦例子是舒伯特。他終生
並無溫暖愛情,也並未得到社會欣賞,更從無任何物
質享受。但他的第一種收入豐盛,他天才橫溢。


問題是:你根本沒有選擇的能力。你只能接受,盡
力而為,爭取收入和支出的平衡而已。



★★★★★★★★★★★★★★★★★★
音樂裡面有能量嗎?
問到底 No.5698 2004 0919 Sunday


音樂只是一把梳子。而人的心思,好像一束
亂髮。髮如亂草,無人梳理的時候,能量是很
低的。音樂不能給你能量,但能夠為你梳理心
腸,使你本有的能量迸發。


而所謂「能量」,使人誤會。是不是要聽進
行曲,熱血沸騰,心情興奮,隨時準備赴死上
戰場,才算是獲得能量?


當然不是。操兵打仗是表面行為,並非真勇。


一個較好的例子是舒伯特的《鱒魚》。當聽
者的感覺與舒伯特接近,就簡直好像來到河邊
。水底有魚在游,水面有燐燐金光。心情
和平舒暢,大腦靈活。這才是真能量。


音樂是能量的攜帶者。貝多芬、莫扎特,無
數天才英靈,都是攜帶者。他們所帶來的,是
一股傳自遠古,發自上蒼的能量。



★★★★★★★★★★★★★★★★★★
為甚麼音樂家多半窮困?
問到底 No.5719 2004 1010 Sunday


不但只音樂家窮困,畫家和文學家也同樣
窮。不曾經歷最大艱苦的藝術家,作品通常軟
弱。經歷最大艱苦的藝術家,如果尚未餓死,
作品通常偉大。到偉大作品面世,藝術家就會
寂寞辭世。舒伯特、莫扎特、貝多芬,所有的
偉大音樂家,都是絕對窮苦,也絕對寂寞。


愈窮,作品就愈好。金錢是扼殺藝術的元凶,
而貧困是滋長創意的好環境。要毀滅一個人的
靈魂,最好是用錢淹死他。但要養殖一個人的
靈魂,就要讓他挨苦。


藝術家代表人類最美的一面,但社會任令他
們消失於溝渠。這有甚麼深刻意義?死幾個窮
鬼,對社會並非毫無影響。人類的前途,就是
在這些地方獲得光明的。他們愈受苦,就愈能
帶給人類以希望。真是見鬼。



★★★★★★★★★★★★★★★★★★
莊子的鯈魚和舒伯特的鱒魚有何相似?
問到底 No.5849 2005 0217 Thursday


莊子在河岸上看見的鯈魚是快樂的。因為他
能直接感受溝通。未必真是和每一條魚溝通。
但那是一種跟整體環境溝通的直覺:那一群在
陽光溪流中遨遊的鯈魚,是快樂的。


相同原理是舒伯特的《鱒魚》。那是同樣快樂
的一群。只是舒伯特用了另一種工具,把鱒魚
的快樂表達出來。快樂本來只是一種感覺,但
這感覺卻是有節奏的。每一種感覺,都有內在
節奏伴隨。魚在遨遊,或在互相殺戮的時刻,
節奏不同。或者水中的魚,就和人一樣,有時
快樂,有時悲哀。但剛好莊子和舒伯特碰到的
一群,都是快樂的。而那種氣氛,兩個人都同
樣感受到了。幸運找到一個好的《鱒魚》版本,
就能感覺鱒魚在陽光溪流中的節奏。如果不幸
找到了劣質版本,就毫無感覺了。


★★★★★★★★★★★★★★★★★★
《鱒魚》是誰的作品?
問到底 No.5862 2005 0302 Wednesday


加拿大讀者文子梁君遠道來信,指出李察「莊
子的鯈魚和莫扎特的鱒魚有何相似」一文中,弄
錯《鱒魚》的作者。


  《鱒魚》的作者是舒伯特,當中全是舒伯特
的可愛性格,怎可以弄錯?寫稿當日,很留意莊
子鯈魚的「鯈」字。初稿本來寫作莊子「鱒」魚
的。忽然想起,莊子時代,也有西洋古典音樂中
的鱒魚嗎?拿莊子書一對,這才發現是鯈而非
鱒。當時很歡喜,覺得中西文化之間,實在有不
少相通之處。但想不到,同時又寫錯《鱒魚》的
作者了。明報加西版編者電傳讀者來信到香港明
報,香港明報的編者再轉來傳真信件,幾番周折,
這才得知錯誤。謹此致歉。文君必定是熱心的音
樂人。他指出,舒伯特的鱒魚有兩個版本。一是
歌曲《鱒魚》,二是比較長些的五重奏《鱒魚》。
謝謝。歌曲版比絃樂版早出兩年,似乎更迫真些,
不知同意否。



★★★★★★★★★★★★★★★★★★
為甚麼文人不是愈窮愈好?
問到底 No.5870 2005 0310 Thursday


本來,藝術家、作家、詩人、哲學家、音樂家,
都是愈窮愈好。如果文人富起來,便不會有好作
品。文窮而後工,是鐵一般的定律。


古今中外,文人都是窮的。作曲家和詩人最窮,
從貝多芬、舒伯特、莫扎特,到李白、杜甫、陶
淵明,都是窮困非常。陶淵明最後淪為乞丐,最
終下場如何,雖然不清楚,但可以想像。


窮是一種迫力。這種力量,迫使藝術家嘔血。
把心血嘔出來,就是藝術。


那麼,為甚麼又要支持文藝呢?現代文明社
會,總是把大筆資金投放在文藝之中。豈不是害
了藝術嗎?不是把藝術的唯一催迫力量拿走了
嗎?詩人有飯吃,怎有心情寫詩?


  他們不知道,當社會支持文藝,就是造成了
風氣。風氣使民眾思考。雖然大多數文人因此變
質,但必定有少數無人注意的文人仍在飢餓邊
緣。這些人,就會把文化推上高峰。



★★★★★★★★★★★★★★★★★★
舒伯特的悲哀,是甚麼悲哀?
問到底 No.6139 2005 1204 Sunday


舒伯特遭遇了人生的莫大苦困,但他不是
以悲哀為主的作曲家。只要聽一聽他的《聖
母頌》、《鱒魚》等作品就可以知道。他幾乎
是和莫扎特一樣,作品中充份表現了歡樂與
光明。


但到他表達他的悲哀心志的時候,卻是
誰也比不上。他的悲哀,不是普通的悲哀,
是大悲哀。D小調弦樂四重奏《死神與少女》
第二樂章(流暢的行板)中,就有這種感受。


舒伯特會帶你把悲哀昇華。你自然會五
指合攏,攢得緊緊的,變成一個拳頭。音樂
會把你的肌肉抽得又痛又硬,你會想到要鎚
打。一鎚一鎚打在自己的大腿上,漫天入地
的大悲哀,就是如此出現的。


悲哀使人憤起。這就叫做是:動力。


(Amadeus Quartet 的1959年錄音,
Schubert 作品 D810號)
  


★★★★★★★★★★★★★★★★★★
舒伯特的即興曲誰彈得最好?
問到底 No.6475 2006 1105 Sunday


李察有一盒陳年錄音帶,裡面有幾首舒伯特
的鋼琴曲。那時,中午有空檔,躺在老爺車裡聽
音樂。只覺得琴音異常優美動人,是很難忘記的
美好回憶。


後來錄音帶不見了。找遍了全香港的音樂店,
買來好幾個版本,都不是原來那版本。不知是沒
有一個鋼琴家有那種感覺呢,還是當時自己的感
受太特別。這才想到,原來,我的錄音帶上,跟
本就沒有說明文字,也許是在收音機錄回來的。
要憑聲音覓真人了。到底彈琴者是誰?


最近買到一張柯洛維茲在維也納的音樂會
DVD。忽然有一陣心跳。到底是不是他?老實說,
柯洛維茲已經是最好的了。他好像是有深厚內
功,手指不離開琴鍵兩吋,但聲音渾厚。年輕人
要用整個軀幹壓下去的力量,他只要兩吋,好像
大馬力跑車那樣輕鬆,也不必迸盡全力,一下子
就來了。但他仍不是他。那種即興的品味,那種
終生不忘的記憶,到底在那裡?


(Horowitz in Vienna: #Franz Schubert:
Impromptu in G flat major, D.899 No.3)



★★★★★★★★★★★★★★★★★★
為何舒伯特只找哥德?
(問到底 No.6826 2007 1022 Monday)

*周一人物*


為何舒伯特不找他人?只認定了哥德一個?


他前後兩次送樂譜給哥德。兩次都是把哥德的詩
譜成曲子送去。第一次是十九歲,自己送不好意思,
一個朋友自告奮勇送去,哥德隻字不回。


舒伯特的貧窮是知名的。他連買譜紙的錢也沒有。
但這第二次的禮物,卻是精印出來的,上面還有燙金
文字。時間相去十多年,他還是沒有忘情哥德。或者,
哥德當時名氣太大,他的戀愛事件太多,他太有名氣。
這小子,他怎能放入眼中。他收到了精美的包裹,擱
進書架之中,還在日記誌上此事,又是隻字不回。到
舒伯特三十一歲貧困死去, 哥德仍是茫然不知道。
時代的前驅者哥德,其實是落伍的。


但問題是:為甚麼舒伯特就偏偏認定了哥德?只
要對著歌詞聽一聽就知道了。相信,是因為哥德的詩
極好,曾經切實把動力傳給了舒伯特。是舒伯特欠了
哥德,而不是哥德欠了舒伯特。

Monday, August 18, 2008




怎樣欣賞大自然的音樂?

-



怎樣欣賞大自然的音樂?
…………………………………………………*李察
(問到底 No.7126 2008 0817 Sunday)
*星期天籟*


大自然本來是沒有音樂的。大自然只有音響。大
自然的音響,要等到有人來欣賞,才算是音樂。


也不是一切人都喜歡欣賞的。心情不好,一切都
是噪音。


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傳出來一件逸聞。江青住
的地方,原本是鳥語花香,非常可愛的。但江青要靜,
要靜得一點聲音都聽不到。所以,她命人上山打鳥,
殺光所有的飛鳥,山裡死寂一片。


也不是一切鳥類都這樣可愛的。李察最怕烏鴉。
不知如何,總覺得烏鴉的聲音有一種凶隙氣氛。這是
從海明威來的印象。海明威描述,有一次他在非洲的
荒漠打獵受了重傷,躺在帳蓬裡不能動。外面的孤樹
上,就來了幾隻烏鴉。都是被他傷口裡的腐敗氣味引
來的。他知道,只要他一死,那些烏鴉就會飛下來大
嚼。這樣的烏鴉,總是討厭的。最好拿一把槍亂轟一
頓,把所有的烏鴉都趕走。但這時候,他已經奄奄一
息了,連拿槍的氣力都沒有了。


到了這種地步,如果仍能夠感覺烏鴉可愛,如果不
是瘋狂,就一定是修養到了層次的頂點。知道了生命
無非一種循環,你今天吃人,明天就被人吃,欣然前
往生命的另一世界。


還有一個李陵。他兵敗被俘,夜裡睡不著,起床聽
風。那野外荒漠的風聲,有甚麼好聽?胡笳亂動,牧
馬嘶鳴,更加睡不著了。


大自然的音響,本來是美麗的。有機會,聽一個
下午的海浪,聽一個黃昏的蟲鳴,明天在小鳥啁啾之
中醒來,有美麗可愛的陽光。本來是神仙日子。


可惜是現代人都太忙。有機會到海灘聽浪,也會
倒頭大睡,全聽不到。那海浪聲音,原本就是地球和
月球在角力,你躺在他們中間,聽兩位巨人,一人扯
一下,自覺好像是一個中立的証人,本來只是欣賞他
們的無謂爭執,但他們這樣用力的扯,把在沙灘上的
你,也弄得不能安眠了。


蟲的叫聲,也是很美的。有次,李察把一個錄音機
丟進草叢裡。或者是因為錄音口裡有一顆小小的紅
燈,竟引來了一隻紡織娘,對著這錄音口唱了一整晚
的情歌。他以為那紅點是他的異性同類,想追求她。
這樣的情歌,真是愈聽愈好聽。


還有清晨的小鳥,更加可愛。有次晨運,剛好女兒
從外國打電話回來。她那裡是夜晚,而這裡是清晨。
她問:「你在幹甚麼?」「在晨運聽鳥呢,你聽。」那
幾下鳥聲,果然就飛到了地球的另一端。這一通電話,
很難忘記。


大自然的音響,常常都在等你。你來了,音響就
變為音樂。你不來,音響就永遠都是音響。
(李察附註:本文本來在周日已經貼出。但因為技術
出錯,延到今日才貼出。 謹此致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8.18 香港時間: 4:30 pm)
(明天問題:?)

Saturday, August 9, 2008




中國音樂的前景若何?

中國音樂的前景若何?

...................................*李察
(問到底 No.7119 2008 0810 Sunday)
*星期天籟*


謝謝讀者寄贈中國音樂唱片《伶歌》。唱片共收
十首曲子,包括了:將進酒、醜末寅初、江河水、梅
花三弄、憫農、蘇武牧羊、小放牛、漁舟唱晚、關山
月、滿江紅。


這十首曲子,配合了中西樂器演奏唱出,是難
得的悅耳佳作。


李察比較喜歡是其中「江河水」,那種哀怨氣氛,
使人聯想到兩千年古國的哀傷。



許多人問,中國音樂有前途嗎?中國音樂的將來
發展如何?從這唱片中,亦可以看到,許多中國音樂
家,的確是非常努力的。


如果以李察不成熟的見解看,中國音樂的前景有
兩方面。


第一方面:中國音樂的基礎,是中國文化。未來
世界,如果中國人真的找到了未來的路,則中國音樂
的開展,可以預期。問題是,中國文化的顯現,會在
甚麼地方?最大的可能是詩。中國詩的發展,一定會
走在中國音樂之前的。就好像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那
樣。如果沒有了席勒的詩,就不可能有這樣的交響曲。
必先要有那樣的心靈氣慨,才可能有那樣的傑出音
樂。


  在前述作品之中,岳飛的《滿江紅》是耳熟能詳
的。配器的音樂家,已經使出渾身解數,敲鑼打鼓,
企圖把那種雄偉形象塑造出來。但是,由於岳飛本人
的思想限制,這首詩,是在本質上不可能雄偉的。岳
飛根本就不能擺脫「功名」的儒家掛念。全詩結末處,
他一句「朝天闕」,就看到他的致命點了。收拾山河,
只為忠君而已。這是很洩氣的。任何音樂,無法挽救。


中國音樂的前景,還有不為人注意的另一方面。
如果中國音樂一定要發展,就須注意到,「民族性」,
只是第二位的。音樂作為一種藝術,本質上就是人類
性的。不必把音樂都二分了,一半是所謂「西方」音
樂,而另一半是「中國」音樂。兩者是不相等的概念
呢。所以,每次聽中國音樂,不能離開《小放牛》、《春
江花月夜》之類。不是年年如是,而是十年、二十年、
三十年、五十年都不變。毛澤東數十年前就說過,不
要年年都「小放牛」。但到今天,中國人還是在「小
放牛」。(或者有人駁:西方不是年年都貝多芬嗎?真
是駁得好。李察是必定無辭以對的,這又是右腦邏輯
的過錯呢。)


   倘若中國人真的有那種氣魄,創造出未來的中
國文化,以全新觀點看視中國與世界,則中國音樂,
就很有前途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8.9. 香港時間:5:30 pm)
(明天問題:?)

Sunday, August 3, 2008




Karl Bohm* 怎樣指揮貝多芬第九?

Karl Bohm* 怎樣指揮貝多芬第九?
*李察
(問到底 No.7112 2008 0803 Sunday)



*星期天籟*



Karl Bohm(1894-1981)在第九中的節奏是極慢
的。他的慢速,跟托斯卡尼尼的快速,完全不同。習
慣了托斯卡尼尼的人,最初,可能完全不能忍受。


特別是第二樂章的慢,更加驚人。李察這一回,
沒有拿秒錶來對,只憑感覺,就知道他幾乎是全樂譜
拉長了的。如果不是他的名字是Karl Bohm,如果不
是李察聽過他指揮莫扎特《安魂曲》,就會幾乎起座
離場了。


幸虧沒有。不然,會後悔的。


問題是,甚麼叫做是「快」,又甚麼叫做是「慢」。
或者你己經知道:所謂「快」和「慢」,是和時間無
關的,是和秒錶無關的,是和速度無關的,甚至,是
和動作無關的。因為,那只是一種心力。


連第二樂章,這似乎是諧謔的部份,也可能是慢
的嗎?手頭上剛好有Eugene Ormandy 的另一版本,
Ormandy 需要的時間只要十分鐘,但他卻要十三分
鐘。這相差是三分鐘,不是三秒呢。簡直是音樂上的
天文數字了。


如果第二樂章,描述的真是人世中的紛紛紜紜和起
起伏伏,時間飛速過去,囂攘的人群,飛速過去,不
是很適當嗎?他讓這大群大群的人,這無窮無盡的
蟻,都用慢動作進行,叫人怎能忍受?


但是,這一切,你會感覺得到,他不是「造」出
來的。他是感覺出來的。他的眼中,地球就是這樣緩
慢地旋轉的。又或者,這不是旋轉,這根本上就是折
磨,就看你有無力量去忍受。


如果不曾忍受過,就不可能感覺天堂上的驚喜。
所以,一切的爆發,都在第四樂章裡發生。你忽然發
覺,只有Karl Bohm才是你的知音。他告訴你天堂上
有多美好,你完全相信。你知道,這裡的一切,才是
真的。你會感受人生真正的快樂,你知道,生命燦爛
瑰麗,你全身震動,不能自己停止。你知道,你所曾
經忍受的巨大折磨,都不再存在。你己經來到了。


是的,上面有天使柔翼飛翔,而我們都是兄弟。
我們痛飲千鍾,就為了這人世必然的最大理想,而這
理想,已經預留給你了,享受吧。

附註:
*Bohm 中的 "o" 字是德文,應有兩小點在上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8.2. 香港時間: 6:00 pm)
(明天問題:?)

Friday, July 25, 2008




托斯卡尼尼是否太快?

-
托斯卡尼尼是否太快?
*李察
(問到底 No.7105 2008 0727 Sunday)


*星期天籟*


   所謂「快」,只是一種表面感覺。李察曾經非
常喜歡卡拉揚的演繹。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第九,李
察多次聆聽。也曾經十分地感動過。但如今有機會聽
到托斯卡尼尼的演繹,幾乎立刻就有感覺,覺得卡拉
揚是低一層次的。


卡拉揚的第一二三樂章,都異常緩慢。或者,也
不能說他慢。他只是「仔細」。他把每一處轉折,都
交待得非常清楚。


  但是,托斯卡尼尼要的不是「交待」。他要的是
完整感覺。他不是帶你遊花園的導遊。每一處亭檯曲
徑,都細心一一解釋。他只是拼盡全力,把那一股「氣」
迫出來。因為,他期待的不是一群無知遊客,而是一
位知音。知音人能夠跟隨他,從地面上去天國。


第一樂章,是地球人的整體感受。看,我在地球
上生活,就是個樣子。總是來去匆匆。看,人生裡面
的山山水水,高地平湖,都無非這樣。他是無心停滯
的。因為,他有更加重要的使命。是的,那一種使命
的感覺,在第一樂章已經十分明顯。他不是平凡的一
個普通人。他的心裡,帶有一種異常活躍的跳動。雖
然,他不知道,他的心要跳去那裡。這一種跳動,唯
有托斯卡尼尼可以表達出來。他注定了不是平庸之
輩,他注定了要飛航遠方。


他降落何方?第二樂章,他忽然降落到一個囂囂
攘攘的吵鬧之中。是何種類型的吵鬧?此起彼伏,你
們在吵甚麼?這裡是一個火頭,那裡是一個火頭。不
同的爆發,東南西北同時出現。你總是停不了。有各
種樣聲音。你說一套,他又說一套。各種理論紛陳,
各種戲劇呈現。他的這一段諧謔曲,是一切諧謔曲的
經典。好像很亂,其實一點不亂。每一宗卷,都要理
由。每一案件,都有交待。雖然,這一切你無須理會,
你無須在這紛繁的人世中,企圖得到甚麼答案。因為,
這一切的囂囂,馬上就要結束。


你總是有喘氣時刻的。


這時刻,就是讓那四位歌唱家出場的時刻了。因
為,第二樂章已經完結,是歌唱家出聲的預備期了。


第三樂章,不是叫做「慢板」的嗎 ?不是應該
慢慢來,逐步舖陳嗎?


不,你錯了。


這一種之慢,只是弓箭手慢慢的把箭搭在弦上。
箭在弦上,他在慢慢的瞄準。他在慢慢的調整角度和
方向。你忽然之間駭然。因為,他對正的,可能就是
「你」。你以為你已經死去,你以為你已經無路可逃。
忽然一聲爆響,他只是要請你聆聽一首詩。是席勒的
無上傑作,只是一首「詩」。


  啊,要怎麼樣的一位男高音,要怎麼樣的一把嗓
子,才能唱得出來!


這一個地方,有志學習指揮的年青人,大開眼界。
你會知道,甚麼才是叫做是「慢板」。那絕對不是把拍
子機的速度調慢了。而是有一種壓迫在後面,叫做是「張
力」的一種東西。風雨欲來,萬籟無聲,寧靜等待。有一
件事,即將要發生,立即會發生。這件事,人人注視,全
世界期待、、、、、
       *****


(更正啟事:上周提到,托斯卡尼尼在謝幕時拉出來的害
羞大男孩,不是那位男高音,而是合唱團的領班Robert
Shaw。兩人面貌略似,是李察錯得離譜。因為,那時,男
高音明明尚在台上,那會走到後台了?托斯卡尼尼在未向
觀眾鞠躬之前,拉出來合唱領班,明顯表示,合唱團唱得
好,是Robert Shaw 的大功勞。至於那位盯著托斯卡尼
尼大唱的女士,也未必就是Anne McKnight, 而是另一位
Mezzo-soprano Jane Hobson,但這是尚待確証的。互聯
網上,名叫Jane Hobson的女孩子,有無數之多。這許多
可愛花朵之中,那一朵才是「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7.24. 香港時間: 3:00 pm)
(明天問題:?)

Saturday, July 19, 2008




托斯卡尼尼怎樣指揮貝多芬第九?

托斯卡尼尼怎樣指揮貝多芬第九? *李察
(問到底 No.7098 2008 0720 Sunday)



*星期天籟*


這一場音樂會,距離今日已經足足六十年。幸運
是現代科技,終於能夠把在一九四八年四月三日的一
場黑白攝影,變為勉強可以看到的DVD 錄影。更幸
運的是,原來的音樂聲帶,竟然可以相當程度的保持
了,沒有甚麼粗劣變化。  


托斯卡尼尼只有一隊規模相對小的樂隊。跟現代
號稱千人的大樂隊比較,人數是很少的。乍看之下,
不太像一隊交響樂團,反倒像是室樂多些。那是美國
的NBC 交響樂團。在第二次大戰剛剛結束的困難時
間來看,可能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但是,能量的強度,並不等於音響的強度。人數
多,嗓門大,並不代表真理。他只有一根小小的指揮
棒,但這棒子帶出了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演
出 。


看卡拉揚的演出,高潮只在最後第四樂章出現。
前面的只是漫長等待。


但是,托斯卡尼尼從第一樂章開始,已經給了你
高潮。


其實,他給你的是連場大戰。第一樂章,是第一
戰役。樂句非常緊。好像一個鎖緊的彈簧,裡面的金
屬,都在竭力掙扎,隨時爆破。或者,這是適合當時
人類氣氛的。第一次大戰不是剛剛結束嗎?為何第二
次大戰又來了?如此這般,你會覺察時間飛快過去,
第一樂章好像未完,第四樂章的四位歌唱家己經出
場。你驚魂輔定,男高音已經開腔。


這叫做甚麼?這就是一氣呵成。托斯卡尼尼是沒
有任何花巧的。他非常直接。女高音的名字,或者值
得記住。她名叫Anne McKnight。她只是盯著指揮大
唱。眼睛一秒鐘都沒有離開。今天,如果她尚在,可
能已經九十歲。如果李察遇到她,一定會打趣訪問她:
你這樣盯著人唱,是否企圖seduce 他?


  但這只是場外人的無知。托斯卡尼尼是絕對不受
誘惑的。他的眼中無她。她的眼中同樣沒有他。轉眼
之間,下一個高峰又來了。感動都來不及,那有時間
去作任何多餘的思想?這是人類世界最崇高的感情,
一絲雜念,都不可能存在。


  到演出完畢,托斯卡尼尼好像力竭的運動選手,
只是略一致意,便匆匆離場了。他第二次謝幕時,從
後台拉出了男高音Erwin Dillon。他是個害羞的大
男孩。非常高大,但托斯卡尼尼拉著他的手出來謝幕。
這是人間可能獲得的最高榮譽了。你可以相信,是沒
有人比他唱得更好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comments"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7.19. 香港時間: 11:00 pm)
(明天問題:?)


Saturday, July 12, 2008




莫扎特的交響曲有甚麼好聽?

莫扎特的交響曲有甚麼好聽? *李察
(問到底 No.7091 2008 0713 Sunday)

*星期天籟*

曾經很流行的一種觀點以為,任何一個作曲家,
不可能作多過九首交響曲。貝多芬只作了九首,就告
別人世。但是,莫扎特可能是例外的。莫扎特的交響
曲,超過四十首。

如果把這一批交響曲放進機器裡,任憑聲音流出
來,用非常不在意的心情去欣賞,美麗時光,就是屬
於你的。

用一句現代人流行的術語就是,這是毋須用腦的
音樂。音樂自然會給人一種舒暢的感覺,不像貝多芬
那樣,迫人思考。

但李察相信,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莫扎特不是叫
你不用腦。而是帶你回到一種自然的,天真的境界之
中。表面上,好似是毋須思考。但其實,卻是提供了
一種非常愉快的思考環境。

貝多芬是在告訴你,他想到了甚麼。但莫扎特卻
只是陪同你一起。在這些交響曲中,他根本沒有告訴
你甚麼。或者,那是莫扎特在非常愉快心情中的作品,
不像《安魂曲》那樣,己經有了終極的主題。這只是
天才在享受生活中的作品。我們,何妨也跟他一同享
受一陣子。畢竟,這樣的光陰,在人世中也是不太多
的。


( Karl Bohm 指揮,Wiener Philharmoniker/Wiener
Symphoniker 演出的"Mozart Symphonies" DVD 裡
面,收錄了莫扎特多首交響曲,是四星級的優秀錄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comments"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7.12. 香港時間: 6:40 pm)
(明天問題:?)

Friday, July 4, 2008




無歌可聽的時候怎辦?

無歌可聽的時候怎辦?
(問到底 No.7084 2008 0706 Sunday)

*星期天籟*


其實不是無歌可聽。滿櫃都是唱片,怎會欠缺呢?
但這卻是經常發生的現象。好像是每一個作曲家都太
熟悉,太膩了。你想找尋的那種音樂境界,已經一再
出現。但再聽的時候,音樂的境界不復存在。明明是
相同的音樂,但境界不來。


幸好,李察僅僅只是聆賞者,而不是演奏者。倘
若演奏者遇到這種情況,音樂會就在今天晚上。但今
天晚上,你的靈感不來。你怎麼樣?是否照樣上台,
讓沒有靈魂的音樂硬響,臨時權充一個騙子?


有一位小提琴演奏家,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
協奏曲。這曲子本來就是極難。那位演奏家只是勉強
合格。若干地方,李察看得出,他只是招架。而這首
曲子,全個地球,也僅只一兩位演奏家演出較為理想
而已。如果他不能演出更好一點,也很合理。如果他
不算是全球最好,或者他也會是亞洲最好的。


料不到的卻是,演出之後,觀眾竟然激烈鼓掌。
一點都沒有不滿意。大約這一批觀眾之中,真正了解
音樂的人,只有幾位。其餘的只是趁熱鬧。樂隊指揮
也很興奮,一再示意提琴家回謝觀眾厚意。但提琴家
感覺羞愧。他臉紅耳赤,低下頭來,不願像其他演奏
家那樣,神采飛揚接受鼓掌。他只能苦笑。


對於這一位提琴家,李察從心裡佩服。他是忠誠
的。單就這一點,已經可能預見,他下次的演出,必
定很好。


音樂的高峰,就像地球上的高峰完全一樣。地球
上的高山,只有幾個。滿櫃唱片之中,或者只有幾張
可能給你感覺。而這種感覺,亦不可能隨傳隨到。你
不可能像召喚婢女那樣,讓唱片隨時播出美妙的天
籟。


這就是「音樂」神聖的地方。或者,你也可以讓
庸俗的流行曲暫時麻醉自己。但有「心」的人,不會
讓自己永遠麻醉。


如果今個晚上無歌可聽,不如披衣出門,享受一
下午夜的寧靜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comments"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7.5. 香港時間: 1:00 pm)
(明天問題:十一歲的孩子---楊東是誰?)

Saturday, June 28, 2008




為甚麼蕭邦不喜歡寫信?

-



為甚麼蕭邦不喜歡寫信?
(問到底 No.7077 2008 0629 Sunday)


*星期天籟*


據豐子愷所著:《十大音樂家故事》中敘述,蕭
邦不喜歡寫信。因為他的文字很不好。有必須回覆的
時候,他故意遠避他方。


  豐子愷的描述很簡單。或者,不能憑這幾句話,
就斷定他的作文能力一定不好。


  李察向來相信,一個人的作曲能力,是跟作文的
能力很接近的。兩者都必須把材料貫串。作家串出來
的是文字,而作曲家串出來是聲音。感覺上,兩者的
距離不會太遠。但事實上,其中一定有我們目前無法
明白的因素。


  蕭邦的語言能力,也未必是不好的。他能說法語
和德語。但他的法語,是帶波蘭口音的。而且他也並
不喜歡看文字的書。他和女作家喬治桑的熱烈戀情,
是很有名的。但他不看喬治桑的作品。他只看過一些
伏爾泰的書,其他,就沒有印象了。


  就算是他的音樂品味,也是很窄的。據豐子愷說,
他對於德國音樂,除了巴哈和莫扎特二人以外,都不
甚喜歡。關於貝多芬,蕭邦只喜歡他的《升C調奏鳴
曲》等幾首。對其他作品,全無同感。他對於舒伯特,
嫌其粗雜。對於威柏(Weber)的鋼琴曲,嫌其過於類
似歌劇,他全部排斥舒曼,說舒曼的名作《狂歡節》
全不是音樂。


舒伯特的作品,蕭邦竟然以為是「粗雜」?豐子
愷的描述,似乎不可置信。但相信,他是有根據的。


亦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人心內裡的節奏能力,
天賦是有不同的。而且,引申開去,我們更可能相信,
這種節奏能力,或者就是性格形成的一部份。


有人認為, 蕭邦的音樂,是屬於女性的音樂。
裡面有一種天然陰柔的氣質。當蕭邦在世的時候,瘋
狂追逐他的女子,川流不息。到蕭邦辭世的時候,也
沒有停止。


奇怪的只是,蕭邦的作品中,雄壯的也不少。據說
,他的《革命練習曲》(C小調練習曲,Etude in C moll?)、
《軍隊舞曲》、《英雄舞曲》都是慷慨激昂的。這幾首,
李察沒有詳細聽過。但據說,蕭邦作《革命練習曲》
的時候,剛剛是波蘭革命失敗,華沙陷落。他的日記
中這樣記述:「我時時向著鋼琴慟哭,絕望。神啊,
請掀翻這片大地,吞滅十九世紀的人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comments"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6.28. 香港時間: 6:00 pm)
(明天問題:____________)

Saturday, June 21, 2008




為甚麼有人不喜歡勃拉姆斯?

-


為甚麼有人不喜歡勃拉姆斯?
(問到底 No.7070 2008 0622 Sunday)


*星期天籟*


有一位可愛的讀者來信詢問,何以李察不欣賞勃
拉姆斯。他認為,勃拉姆斯的作品,很多都是很好的,
其中有的簡直是到了史詩境界。


其實,音樂也是「各花入各眼」的。李察未能欣
賞勃拉姆斯,但肯定亦有無數人欣賞勃拉姆斯。這是
所謂「品味」問題。正如有人喜歡吃甜不吃咸,是無
可理喻的,不可爭辯的。還有人吃軟不吃硬(例如甜
薯就是軟的,而花生則太硬), 這也是很難解釋的。
你無法用任何理由說服他人,說花生更加好吃。


  所以,請這位讀者放心,品味是無所謂「正確」
或「錯誤」的。品味與是非,未必相關。


  如果勉強要說勃拉姆斯不好,所有的「理由」,
都是外在的。例如,李察可能認為,勃拉姆斯不能代
表時代的潮流,他只是跟在貝多芬的後面,企圖另覓
途徑。所以,他最怕人說他「像」貝多芬,他要留起
大鬍子,就是希望跟貝多芬不同:::但這些所謂「理
由」,是未必成立的,僅只是一種主觀解釋。


雖然,或者亦有人認為,品味反映人的內心。內
心純潔,則品味崇高。至於勃拉姆斯,可能欠缺的是
某種頑強的鬥志,他事事都要走在人後。連追求女孩
子,都要走在舒曼後面。如果不是舒曼先追求了克拉
拉,勃拉姆斯可能一輩子都「看」不見克拉拉的好處,
不會主動去追求。是必要有人在他前面,他才想到要
去「爭取」,這樣的男人,真是世間美女的噩夢....
但是,這些全都是李察的荒謬想像,未必成立。勃拉
姆斯的內心未必不純潔,他是乾淨的。他欠缺的只是
某種的「尖」,某種的「利」。所以,他永遠都是第二
位置的。因為,他是不夠「硬」的。(請注意,剛剛
才說過,許多人是吃軟不吃硬的。這仍是品味問題。)


所以,柴可夫斯基是很不欣賞勃拉姆斯的。而姆
拉勃斯,則不可能欣賞馬勒。他作音樂主審時,一早
已經判了馬勒出局。否則,以後馬勒的歷程,也不會
如此坎坷。雖然馬勒的坎坷,與勃拉姆斯也未必相關。
可能正是因為這樣,馬勒受到勃拉姆斯的這一小小排
擠,更加促成了馬勒的決斷與尖利。但馬勒的決斷與
尖利,基本是內在的,從勃拉姆斯來的反面力量,是
很小很小的。


但無論外面的批評如何,勃拉姆斯仍是勃拉姆
斯,永遠都有人喜歡他。正如吃慣了花生的李察,有
時,也愛來一客甜薯的。差利卓別靈揀了勃拉姆斯的
匈牙利舞曲(第五首)作《大獨裁者》的配樂,真是妙
到毫顛的頂峰作品。這曲子,是節奏的絕唱。世間上,
不可能有更加完美的配合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貴意見,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comments"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6.21. 香港時間: 6:15 pm)
(明天問題:____________)

Saturday, June 14, 2008




莫扎特公開了甚麼秘密?

-


莫扎特公開了甚麼秘密?
(問到底 No。7063 2008 0615 Sunday)

*星期天籟*


那時,莫扎特才只十三歲。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
他來到了羅馬的一個大教堂,聽到了格里戈里
(Gregory)所作的九部合唱曲。據說這是天主教並不
對外公開的神聖曲譜,只是每年在教堂裡演奏一次。
莫扎特回家之後,憑記憶就把這樂譜全部記出。這是
長大而複雜的樂曲,但他只需要聽一次。那是1769
年的事。


從來沒有人否認莫扎特的天才。他的天才,就是
一個奇蹟。這奇蹟並不在於他的天才記憶能力,亦不
在於他的天才演奏能力。他在幾歲大時,已經跑遍歐
洲各大皇宮表演。許多人苦練數十年不能達到的境
界,他片刻已經跨越。


當年有一個作家說,目睹奇蹟的人,是很難使自
己不陷於癲狂境界的。


那是二百多年前的事。而奇蹟只發生一次。以後,
世界上再沒有這樣的奇蹟出現了。 


但是,這奇蹟不但是有記錄的奇蹟,更是延續的
奇蹟。任何人,都可能一再証實的奇蹟。


因為,奇蹟就在莫扎特的創作裡,任何人都可以
看到。(其實應該說:任何人都可以看不到。視而不
見,是人類的特質之一。)


李察上周介紹的《安魂曲》,就是奇蹟之一。


  或者,也可以去找格里戈里的合唱曲來聽聽的。
這曲子,莫扎特已經向世人公開,不再是特殊的秘密
了。這一點,也是李察在今天才想到的。格里戈里的
合唱曲,李察並未仔細聽過。以後有機會聽到,會向
各位報導的。但這件事,是有特殊意義的。


  一個秘密,已經被莫扎特公開了。是甚麼秘密?
或者,我們都渴想知道的。




…………………………………………………………………………………………
有意見,請寫: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6.14 . 香港時間: 8:00 pm)
(明天問題:楊東是誰?之四)

Saturday, June 7, 2008



莫扎特在做甚麼?

-



莫扎特在做甚麼?
(問到底 No.7056 2008 0608 Sunday)

*星期天籟*


到底,莫扎特用盡了最後一分氣力寫出來的「安
魂曲」,他想要表達甚麼?他想說甚麼?他在做甚麼?
  問題不是為甚麼他這樣年輕。問題不是為甚麼他
能在這樣年輕的時候,對生命有這樣深沈的表達。


  如果你也像李察這樣,從未看過曲詞,跟本不知
道曲調說甚麼,完全只憑曲中的情意感受,相信你亦
會同意,這是對於生命的最透切理解。再沒有其他人,
能有如此深刻的感受了。


  但是,或者你也會感覺奇怪,為甚麼那些唱片公
司,在他們有機會灌錄DVD 的時候,不把歌詞附進
去。就讓人空空的聽。拉丁文的歌詞,是這樣困難的
嗎?


  但,莫扎特是不容易這樣被邊緣化的。任何人,
一旦有機會聆賞附有歌詞的安魂曲,(例如Karl Bohm
的DVD版本,上周已有介紹。)你就立刻能夠知道真
相,你立刻可以知道,莫扎特這樣辛苦,這樣用盡心
血,為的是甚麼。


  有的唱片商說,他是為錢。在cd 封套裡亂加說
明。說莫扎特身無分文,為了錢而寫作送命,而且這
「只」是一件被委托的作品。亦有人說,莫扎特是完
全不信宗教的,他的作品,僅僅只是純音樂。更有人
說,他的作品,是他的政治主張。因為,莫扎特是共
濟會的。他只是表達他的政治訴求。


  但是,只要有機會,只要你親自聆賞一次,你就
會發覺,莫扎特是在做甚麼。


  他是在跟宇宙主宰溝通。他並不是代表自己一個
人在跟宇宙主宰溝通。他是代表人類跟宇宙主宰溝
通。所有人類的一切心聲,他都寫進去了。


這是一場偉大的彌撒。


  安魂曲是天主教的一種彌撒曲。


  「安魂彌撒」的經文共有十二段。分別是,


一 安息經 Requiem 。
二 垂憐經 Kyrie
三 階台經 Gradual
四 連唱曲 Tract
五 末日經 Dies Irae
六 奉獻曲 Offertory
七 聖哉經 (歡呼歌)Sanctus
八 慈悲耶穌 Pie Jesu Domine
九 羔羊經(羔羊讚) Agnus Dei
十 領主曲 Communion
十一 安所經 Exsequiae
十二 告別曲 Valedictio


如果細心對著曲詞聆聽,會知道,這音樂到了第
十部份「領主曲」,就終止了。莫扎特還未寫完,被
迫收筆。他已經呼出了最後的一口氣。以後的「安所
經」和「告別曲」,是我們人類不可能聽得到的。隨
非你也上到天堂,請莫扎特親自為你再演出一回。


而這是跟所有其他的「未完成交響樂」都不同的。
這裡,莫扎特是留下了一片空白。所有要說的,他已
經說完。他不是精疲力竭而死的。他是完成任務才去
的。就好像一位高明的出卷教師,在試題的後面,留
下一點空間,給有創意的學生,馳騁想像。 


  但是,無論如何,莫扎特的心聲,已經全數說完
了。有心的人,已經跟他進天堂走了一趟。跟宇宙主
宰的直接對話,開啟了心竅。


  問題是,為甚麼有人不敢承認。


  原因很簡單,他們只從外在欣賞,就永永遠遠都
只能是門外人,他們是從來都不懂得的。所以,安魂
曲的版本這樣多,這樣多的音樂家,花了這樣大的努
力企圖有所成就,但他們的路向全錯。從靈性上否定
了莫扎特,就注定了一生都只能作一個二流藝術家。
那深奧的殿堂,他們從未能窺視。


他們是在唱空歌。眼睛盯著陌生的拉丁文歌詞,
硬是拼出聲音。


  另一問題是「魔笛」。「魔笛」是有一個政治外殼
的靈性。無知的人,以為那是政治。但其實是深刻的
人類靈性。


而「安魂曲」明明是有一個宗教的外殼,外殼的
裡面,同樣是深刻的人類靈性。


為甚麼無知的現代人,這樣喜歡那一個殼,而拋
棄這一個殼?硬要刪除歌詞,就是企圖把莫扎特邊緣
化。


  這是更大的問題,希望以後討論。
…………………………………………………………………………………………
有意見,請寫: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6.7 . 香港時間: 6:30 pm)
(明天問題:____________)

Saturday, May 31, 2008




馬勒的最高點在那裡?

-

馬勒的最高點在那裡?
(問到底 No。7049 2008 0601 Sunday)

* 星期天籟*


讀者Wong Sau Lin 君來信,問到馬勒的作品,
甚麼人的演奏最好。


迄今為止,李察只發現兩三個版本是滿意的。


馬勒第二交響曲,最好的演奏者是 Vaclav
Neumann。他值得五顆星。


馬勒大地之歌,最好的演奏者是比契科夫Semyon
Bychkov 。他也值五顆星。


馬勒第九交響曲,較優秀的演奏者是Djansun
Kakhidze。他值四顆星。


另外,莫扎特的安魂曲,最好的演奏者是 Karl
Bohm (O 字不是英文,上面應有橫列的兩個小點。)
他值五顆星。這一個DVD版本,是唯一附有歌詞的版
本。不知何故,絕大多數其他版本,不附歌詞。不懂
拉丁文的聽眾,不可能了解歌詞內容。這是一個重要
問題:到底莫扎特在做甚麼?下周有機會再提。


跟貝多芬非常不同的是,馬勒的最高點,是在他
的第二交響曲。而貝多芬是第九。貝多芬一生都在迴
旋上升。到了第九交響曲,他到達的不是個人成就的
最高點,而是人類文化的最高點。貝多芬的第九,不
但只是音樂,更且是哲學和宗教,是靈性的光輝。


或者,貝多芬是比較幸運的。因為,他是在人類
文化的上升期,上升期裡,注定是要有人抵達高峰的。


馬勒卻是在下降期。他是處在一種整個時代都看
不到前景的低點裡的。一時間,好像是科技發達,經
濟繁榮。人們自信心鼓脹。但是,沒有人知道,人類
要往何處去。


馬勒忽然找到了他需要表達的思想。那是他的第
二交響曲。要往何處去?他要上天堂。但是,他被天
使拒絕進門了。而他同時找到了他要表達的形式。他
在最悲傷的時刻,偶然聽到了一種詼諧的通俗小曲。
詼諧與悲哀,兩者竟有奇異的結合。他把這詼諧表達
到了極致,原來,所謂「詼諧」,亦可以是一種鬼魅
的、魔邪的、不好的陰影。他就把這陰影,扭結在他
的悲情裡了。

 
  以上的感覺,如果能夠入心,就可能了解這世紀
的絕望悲情。馬勒是悲情的,但他未必是灰色的。他
只是在不斷的尋覓。


  李察自從從「發現」了馬勒以來,十年來,不斷
反覆找他的其他交響曲來聽。但沒有一次的感覺,能
夠達到他在「第二」中的高度。從第三到第十,大名
鼎鼎的指揮家演奏,使人滿意的是絕對少。是指揮家
的問題嗎?或者是的。比較一下便知道。比契科夫便
比伯恩斯坦好得多。


但,更根本的問題,來自馬勒,其實即是來自時
代本身。文化發展,並未帶來希望與前景。他能看到
甚麼?但見他反反覆覆,幾句唐詩,也令他欣喜若狂,
這就可以知道,他的饑渴到了甚麼程度。但,斷層的
中國文化,未能帶他出生天。「大地之歌」中,幾個
身穿柔軟絲綢的文人,在湖心亭中飲酒做詩,他也以
為是神仙境界。但是,文人們能夠做出甚麼詩出來?
賈寶玉的詩社,亦早己解散了。


馬勒一直找到他寫「第九」的一刻,其實即是他
最後的一首完成作品的一刻,仍未能找到甚麼。其時,
他的自殺情緒已經出現。他拼命工作,要在兩個月裡
演出不知多少場,跑數十個城市,結果,他無法完成
第十交響曲便死了。


更加不幸的是,如果你再發覺,到了他的第九,
他仍是未有找到新希望,他只找到死亡。而且,他在
形式方面,也無法突破。如果你能看到,他在第九裡
仍是用詼諧和悲情交錯的老手法,那樣,你也會跟馬
勒一樣,徹底對這時代失望的。


至於以後的所謂「新音樂」,更只是形式化的極端
而已。他們甚麼都找不到。


……………………………………………………………………………………
有意見,請寫: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5.31. 香港時間:6:30pm)
(明天問題:____________)

Saturday, May 24, 2008




為甚麼馬勒不是聖人?

-

為甚麼馬勒不是聖人?
(問到底 No。7042 2008 0525 Sunday)

*星期天籟*


馬勒不是聖人。馬勒只是一個預兆時代不祥的先
知。馬勒逝世於一九一一。他死之後,二次大戰才來
的。氣氛他未曾見過,但他有所感覺。


拿貝多芬和他相比,貝多芬的思想境界高些。貝
多芬是為了完成使命而被迫活著。貝多芬遺囑裡的幾
句話,相信很多人都會記得。他之所以勉強活著,只
是想要把所有的靈感寫出來。否則,這種貧困、寂寞、
而且耳聾的生活,真是沒有意思。


但馬勒卻是怕死,而且迷信的。他寫作的《大地
之歌》本來就是他的第九交響曲。但他卻相信一種不
知來自何處的傳說,以為沒有作曲家可以活過九首交
響曲。他於是把本來屬於第九交響曲的作品改名為《大
地之歌》,以為這樣做,就可以把命運騙過了。


  所以,今日我們聽到的馬勒第九,其實即是第十。
而馬勒未能完成的第十,即是第十一。馬勒的一生,
其實是完成了共有十又二份之一首交響曲。


李察相信,聰明的讀者不會以為,我們是用這一
種「理由」去貶低馬勒。任何人都可能有點小迷信的。
這是潛意識中某種牽扯力量,亦不可能用這一件小
事,就妄斷馬勒的。


  如果拿馬勒的第九交響曲去跟柴可夫斯基的悲愴
交響曲相比,馬勒的境界畢竟是高了很多很多。


  兩首作品的主題,都是「死亡」。但柴可夫斯基
讓你體會的是一種早逝的,提早結束的,不自然的「死
亡」。柴可夫斯基的這一作品,愈是演奏得好,你愈
不想多聽一次。柴可夫斯基所玩的,是Imitation of
death,而馬勒的死亡,卻像是「哀悼」。這是甚麼意
思?柴可夫斯基假設他自己是死人,柴可夫斯基直接
描寫死亡的全過程。李察從前寫過:他描述他自己來
到一種黑暗的前景,他就往著黑暗一直前進。然後讓
樂句在一種不應該停止的地方停止。但馬勒的死亡並
不如此。他的「死亡」,是在一種觀察之中的死亡。
他只是自己親自觀察、見証的一種死亡。所以,這是
一種「哀悼」,而不是「死亡」。


  這一種意義,其實已經在他的《大地之歌》裡充
份顯示過一次了。現在只是一種無言的變奏。


  有一位指揮家的作品,頗值一看:


  Gustav Mahler: Symphony 9,
Conductor: Djansun Kakhidze
Tbilisi Symphony Orchestra
  DVD 出品商:Unlimited Media



為甚麼說是「頗值一看」呢?


因為,現代人是有這種幸福與便利的。可以讓你
在鏡頭之前,看到這一位指揮家怎樣用盡了全部的氣
力,像一個長跑的好手,堅持跑到終點那樣,他滿頭
大汗,徹底悲哀,其實,他已經不像是在「創作」、「詮
釋」了,他只是徹底的投入進去,在馬勒的死亡遊戲
中出色地扮演。幾乎每一句,都能夠在他的神情中顯
示出來。就算不太了解音樂的觀眾,亦能跟著他的指
揮棒子投入了。這就是DVD 影片的好處。  


  到底,馬勒在第九交響曲裡面,給了我們甚麼?
他看到了甚麼?生命有何意義?你想知道嗎?




…………………………………………………………………………………………
有意見,請寫: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5.24 . 香港時間: 6:00 pm)
(明天問題:____________)

Saturday, May 17, 2008




甚麼音樂可以喚醒靈魂?

-
甚麼音樂可以喚醒靈魂?
(問到底 No。7035 2008 0518 Sunday)


*星期天籟*
在所有的音樂之中,最響亮,最震撼,最激烈,
最不能忍受,就是《天鵝湖》結尾高潮處的一段。世
間之上,唯有一個指揮家能夠達到這效果。那就是普
列文(Andre Previn)。似乎柴可夫斯基的命意,只有
他明白。其他演出,從沒有人了解到,《天鵝湖》的
真正高潮,推到最後,就是在那每組四下,一連十五
組的激烈鼓點裡。不知何故,許多編舞者和指揮家都
有意無意地忽略這一段。舞蹈家們都喜歡把動作挪前
一些,讓這些鼓點空打。但普列文的音樂,並未配合
舞蹈。來到這一處的欣賞者,會掩耳痛哭哀求:「不
要再打了,你們不要再打了!」似乎,擊鼓者就是宇
宙主宰,有主宰命運的能力。


問題是,這麼「響亮」的音樂,能夠喚醒沈睡的
靈魂嗎?


  答案是不能。


  一來,所謂「響亮」,是相對的「響亮」。那是樂
曲發展中的響亮,不是揚聲器調高的響亮。


  二來,所有的音樂,不過是一種酵素。而酵素只
能使麵粉發酵,不能使石頭發酵。


  在寫作今日的「星期天籟」的時候,李察本來是
沒有甚麼興緻的。因為想到,在這樣的悲哀時候,甚
麼音樂都不可能入耳了。雖然同時又想到了另外的一
個問題:悲哀的時候,聽甚麼音樂好呢?


因為,悲哀時刻,往往就是智慧聚積的時刻。如
果這時候,有一首能夠入心的歌,把情感淨化,把哀
思梳理,把思路理順、、、、


甚麼音樂最好呢?


唯一選擇,只有莫扎特《安魂曲》。


有兩個版本可供選擇。一是上周剛剛發現的
Karl Bohm 在1971年指揮的DVD 版本。二是 Zubin
Mehta指揮的薩拉熱窩版:Mozart the Requiem from
Sarajevo, DVD


只希望,所有的「石頭」們,都不是真的石頭,
而僅只是欠缺滋潤的堅硬麵粉。到了適當時機,酵素
出現,就都會醒來的。



…………………………………………………………………………………………
有意見,請寫: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5.17 . 香港時間: 6:30 pm)
(明天問題: 誰是耿慶國?)

Saturday, May 10, 2008

安魂曲安甚麼魂?

-


安魂曲安甚麼魂?
(問到底 No。7028 2008 0511 Sunday)

*星期天籟*


問題是,這首音樂,最適合在甚麼地方演出?當
然,最好的演出場地,是一處莊嚴的教堂。還要在中
央停放一副棺木。


  但這是不可以先後倒置的。不是為了「欣賞」音
樂,然後去找來一塊布景用的棺材。而是你為了要去
追悼一個偉大的靈魂,而演出這一場音樂。


所以,這是雙方面的。無論演出者也好,聆賞者
也好,必先要想到,他們這樣走到一起,是為了甚麼。


也所以,未懂人事的人,是不可能有所感覺的。
人生的第一場喪禮,如果未過曾經,就不會明白。是
的,生命的大輪迴,是要看過,經過,哭過,笑過,
就知道,那裡面有甚麼。


多年來,李察都希望找回第一次觸動的那版本。
聽了不知十幾二十個版本,始終找不到。


那一次是在先父喪禮差不多一個星期之後的事
了。一個人駕車,經過中環。老爺車的音響十分落後,
播放的是一盒錄音帶。第一場第一節,今日才知道是
叫做「進堂曲」的,那時根本不知道是甚麼。音響中
忽然傳來一下破銅爛鐵的聲音,那是進堂曲中的伸縮
號出場了。到今天,李察仍不知道,那是演奏得特別
差,還是特別好。因為,以後找遍的一切版本,這一
下伸縮號,都是很潤滑的,根本沒有那一種破爛的效
果。所以,李察也不能斷定,這種破爛的聲音,是從
汽車中的破爛音響來,還是從樂隊中來。


  但這一種金屬的破爛刺耳,正好就好像是生命的
全部感覺了,非常難受,非常難過,當時,就幾乎無
法坐穩。或者,這就是青年人的幼稚體會。未曾窺看
生命真相的人,一下子見著了,驚駭莫明的那一種印
象,就是「安魂曲」。


  從這一處進入去,以後,就是俯仰天地萬物,就
是整全的生命。生命的全過程,生命的興盛哀榮,生
命的喜怒哀樂,生命的起始與結束,一切的全過程,
全都在那裡面了。唯一奇怪的只是,本來,這只可能
是給有經驗的人體會的。莫扎特這樣年輕,怎麼可能
寫得出來?因為,唯一的結論是,他是用全生命寫出
來的。根本,那就是生命中的血和肉,他寫不出來,
誰寫得出?直到此刻,每想及此事,仍無法制止自己
的激動。莫扎特是唯一死無葬身之地的音樂家。我們
在前面還提到一個棺材。但這對於莫扎特來說,或者,
對於一切的「人」來說,卻是莫大的奢侈品。他是不
可能享受這樣的人間福祉的。他的福祉在天上。電影
《莫扎特傳》中的那個鏡頭,相信很多人都會記得。
他的屍體被掉進一個大坑裡去,那杵作工人,隨手鏟
起一把白灰撒進去。那是消毒用的生石灰。他只能享
受這一把生石灰。這是永遠無法忘記的。


但是,這種感覺或者是過份強烈了。李察時常都
想到,或者,要到將來那一刻,一切復歸平靜,再不
會胡亂哭,胡亂笑。因為,你會明白,生命的過程原
來就是這樣。那時才能真正了解生命,才能真正了解
莫扎特。


* * * *


最近,找到一個比較接近理想的版本。是


Karl Bohm 指揮的DVD 版本,1971。
Mozart: Requiem K.626
演出 Wiener Symphoniker。
Soprano: Gundula Janowitz
Mezzo-Soprano: Christa Ludwig
Tenor: Peter Schreier
Bass: Walter Berry
合唱 Konzertvereinigung Wiener Staatsopernchor
Chorus Master: Norbert Balatsch
(Filmed in the Piaristenkirche, Vienna)


請注意,同樣是Karl Bohm,他另灌錄的一張cd ,
由Edith Mathis 等人演唱,是另一版本。感覺上,
並沒有這Dvd 版本之強烈。雖然,同樣是1971 年的
版本。希望讀者不會找錯了。


這是值得稱贊的DVD版本。李察相信,幾乎莫扎
特的全部要求,他們都百份之九十做到了。他們,幾
乎都是忘我的。全部音樂是一個整體,合唱部份,異
常精采。相信,在全世界,唯有在維也納,可能找來
這樣的一群歌唱家。他們全神灌注,眾口同聲,眾心
同響,幾乎每一點,都可以是你的「進入點」。


知道甚麼是「進入點」嗎 ?這是很重要的呢。每
一首音樂,都要經由「進入點」進去的。一進去之後,
你就和他們同一了。你是一份子了。



…………………………………………………………………………………………
有意見,請寫: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5.10. 香港時間: 5:40 pm)
(明天問題:____________)

安魂曲安甚麼魂?

-


安魂曲安甚麼魂?
(問到底 No。7028 2008 0511 Sunday)

*星期天籟*


問題是,這首音樂,最適合在甚麼地方演出?當
然,最好的演出場地,是一處莊嚴的教堂。還要在中
央停放一副棺木。


  但這是不可以先後倒置的。不是為了「欣賞」音
樂,然後去找來一塊布景用的棺材。而是你為了要去
追悼一個偉大的靈魂,而演出這一場音樂。


所以,這是雙方面的。無論演出者也好,聆賞者
也好,必先要想到,他們這樣走到一起,是為了甚麼。


也所以,未懂人事的人,是不可能有所感覺的。
人生的第一場喪禮,如果未過曾經,就不會明白。是
的,生命的大輪迴,是要看過,經過,哭過,笑過,
就知道,那裡面有甚麼。


多年來,李察都希望找回第一次觸動的那版本。
聽了不知十幾二十個版本,始終找不到。


那一次是在先父喪禮差不多一個星期之後的事
了。一個人駕車,經過中環。老爺車的音響十分落後,
播放的是一盒錄音帶。第一場第一節,今日才知道是
叫做「進堂曲」的,那時根本不知道是甚麼。音響中
忽然傳來一下破銅爛鐵的聲音,那是進堂曲中的伸縮
號出場了。到今天,李察仍不知道,那是演奏得特別
差,還是特別好。因為,以後找遍的一切版本,這一
下伸縮號,都是很潤滑的,根本沒有那一種破爛的效
果。所以,李察也不能斷定,這種破爛的聲音,是從
汽車中的破爛音響來,還是從樂隊中來。


  但這一種金屬的破爛刺耳,正好就好像是生命的
全部感覺了,非常難受,非常難過,當時,就幾乎無
法坐穩。或者,這就是青年人的幼稚體會。未曾窺看
生命真相的人,一下子見著了,驚駭莫明的那一種印
象,就是「安魂曲」。


  從這一處進入去,以後,就是俯仰天地萬物,就
是整全的生命。生命的全過程,生命的興盛哀榮,生
命的喜怒哀樂,生命的起始與結束,一切的全過程,
全都在那裡面了。唯一奇怪的只是,本來,這只可能
是給有經驗的人體會的。莫扎特這樣年輕,怎麼可能
寫得出來?因為,唯一的結論是,他是用全生命寫出
來的。根本,那就是生命中的血和肉,他寫不出來,
誰寫得出?直到此刻,每想及此事,仍無法制止自己
的激動。莫扎特是唯一死無葬身之地的音樂家。我們
在前面還提到一個棺材。但這對於莫扎特來說,或者,
對於一切的「人」來說,卻是莫大的奢侈品。他是不
可能享受這樣的人間福祉的。他的福祉在天上。電影
《莫扎特傳》中的那個鏡頭,相信很多人都會記得。
他的屍體被掉進一個大坑裡去,那杵作工人,隨手鏟
起一把白灰撒進去。那是消毒用的生石灰。他只能享
受這一把生石灰。這是永遠無法忘記的。


但是,這種感覺或者是過份強烈了。李察時常都
想到,或者,要到將來那一刻,一切復歸平靜,再不
會胡亂哭,胡亂笑。因為,你會明白,生命的過程原
來就是這樣。那時才能真正了解生命,才能真正了解
莫扎特。


* * * *


最近,找到一個比較接近理想的版本。是


Karl Bohm 指揮的DVD 版本,1971。
Mozart: Requiem K.626
演出 Wiener Symphoniker。
Soprano: Gundula Janowitz
Mezzo-Soprano: Christa Ludwig
Tenor: Peter Schreier
Bass: Walter Berry
合唱 Konzertvereinigung Wiener Staatsopernchor
Chorus Master: Norbert Balatsch
(Filmed in the Piaristenkirche, Vienna)


請注意,同樣是Karl Bohm,他另灌錄的一張cd ,
由Edith Mathis 等人演唱,是另一版本。感覺上,
並沒有這Dvd 版本之強烈。雖然,同樣是1971 年的
版本。希望讀者不會找錯了。


這是值得稱贊的DVD版本。李察相信,幾乎莫扎
特的全部要求,他們都百份之九十做到了。他們,幾
乎都是忘我的。全部音樂是一個整體,合唱部份,異
常精采。相信,在全世界,唯有在維也納,可能找來
這樣的一群歌唱家。他們全神灌注,眾口同聲,眾心
同響,幾乎每一點,都可以是你的「進入點」。


知道甚麼是「進入點」嗎 ?這是很重要的呢。每
一首音樂,都要經由「進入點」進去的。一進去之後,
你就和他們同一了。你是一份子了。



…………………………………………………………………………………………
有意見,請寫: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5.10. 香港時間: 5:40 pm)
(明天問題:____________)

Saturday, May 3, 2008

為甚麼沒有聽過「悲嘆之歌」?

.


為甚麼沒有聽過「悲嘆之歌」?
(問到底 No。7021 2008 0504 Sunday)


*星期天籟*


  這是馬勒作品的第一首。一向都是極少演奏的。
全曲本來有三部份。可是,馬勒自己把第一部分刪除
了。只餘下第二、三兩部份。此曲作成於 1880 年,
本來是一首參賽作品。而評審人包括了布拉姆斯,據
說還有李斯特(待查証),都是當時音樂界第一流
地位的人。但是,他們並不欣賞。


  所以,二十年後,馬勒自己改訂首演的時候,不
知是否擔心全曲太長,還是另外有更深刻的原因,把
這異常精彩的第一幕刪去。


  這是馬勒出道第一首作品。今日的我們再聽此
曲,無法不為他的天才折服。此曲值得欣賞討論之處
極多,但問題是,為甚麼當時的俊彥名流,毫不欣賞?
布拉姆斯此人,李察素無特殊好感。只除了他的幾首
匈牙利舞曲值得一聽,其實,他只是中庸之才。就是
這一位庸才,把馬勒埋沒了的。馬勒說,如果此曲獲
獎,他的一生可能改寫。他以後遭遇的困難,可能沒
有這樣大。


  但此是很難說的。人就是有這樣的特性,必須要
在極端境地裡,天才方可脫穎而出。這是所謂的
Stupid Ring 。而馬勒並不例外。設想,他一出道,
就獲得大眾激賞,他的成就,可能褪色。除非他真的
是另一個莫扎特。只有莫扎特之類的天才,或者能夠
免除這種厄運。但其實,莫扎特後期的困頓,也是絕
對的。如果沒有了這種絕對,就沒有莫扎特。


  這曲子,來自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簡單的童話
故事。如果不是馬勒,李察從未曾加以深思,也不會
了解,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和人性有何相干。就算
是和人性相干,又怎麼樣?根本毫不重要。


  故事是格林童話裡有的。原名是「會唱歌的骨
頭」。馬勒自己改寫成為十分美麗的歌謠。話說有一
位女王徵求配偶。條件是要能採得森林中的某一朵
花。有兄弟二人,弟弟溫柔文雅,哥哥粗曠自私,一
起出發去找花。弟弟找到花後,倦極睡著了。自私的
哥哥,竟把弟弟殺死,然後拿了花去見女王。許久之
後,有流浪詩人在林中拾到了一小管骨頭。他把骨頭
削成笛子。不料,吹出來的,竟就是這一宗凶殺案的
真相。原來,這骨頭是弟弟的屍骨。終於,流浪詩人
流浪到了皇宮。女王正要跟哥哥舉行盛大的婚宴。笛
子唱出真相,哥哥大驚,把笛子奪去。他要親自試吹。
但笛子仍是唱出相同的真相。


  問題是,值得嗎?這一個簡單的故事,值得馬勒
花費兩年時間,譜成長篇歌謠嗎?


說是「長篇」也許是不對的。因為,馬勒的詩句,
其實是極短的。不用許多行,故事就說完了。你怎能
為這樣短的篇幅,寫成四十分鐘的大作?


  所謂音樂中的「色彩」和「畫面」,就是如此這
般。幾乎每一句詩,都是美極的電影鏡頭。但李察相
信,如果真的有導演試圖用畫面表達,一定很難表達
原作的色彩之美。如果有人沈醉在這種音樂的色彩之
中,一聽再聽,是毫不出奇的。


  出奇的只是,這一曲子隱藏的靈性真相何在?這
樣簡單的故事,有何特殊命意?


  這一點,才是馬勒天才的結晶所在。他是看到了
的。他是感受到了的。而我們俗世的人,卻要在一百
多年之後,才稍為明白。

dvd 原題: Vladimir Jurowski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Choir: Wagner, Berg,
Mahler.

其中包括的馬勒作品是:
Gustav Mahler: Das Klagende Lied (1880 Original
Version) (中譯是「悲嘆之歌」)

…………………………………………………………………………………………
有意見,請寫: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5.3 香港時間: 6:50 pm)
(明天問題:____________)

Sunday, April 27, 2008

甚麼音樂可能百聽不厭?

.

甚麼音樂可能百聽不厭?
(問到底 No。7014 2008 0427 Sunday)
*星期天籟*


音樂是不可能百聽不厭的。


李察這樣猜想:在腦裡面的天然內在節奏,是很
多的。每聽一首新歌,覺得好聽,覺得似乎熟悉,甚
至,在歌未唱到那裡的時候,敏感的人,已經可以知
道,這首歌會怎樣唱下去。而敏感的音樂人仕,是不
會鼓錯掌的。他好像早已知道這音樂的基本節奏,甚
麼時候起,甚麼時候伏,甚麼時候升,甚麼時候沈,
都可預測。大約因為,這「新」歌,其實早已預設好
在人的心裡了。你只是第一次喚起一種老舊的感覺。


每一次聆聽一首音樂,都是喚起我們的其中一種
內在節奏。如果,相同的音樂一再聆聽,相同的內在
節奏一再重覆,那麼,這節奏就可能太強了,可能排
擠其他的正常節奏。


如果有人不斷口中唸唸有詞,說:「我是九龍國
王」,當這句話重覆一億次之後,這個人的內在節奏,
可能單一化。其他節奏消失,只餘下唯一的一句。最
後,他就會相信,他真的是九龍國的國王。因為,他
的大腦線路軌跡,只有一條路了。


  無論多麼美妙的音樂,都不可以永遠重覆。一來
你會日久生厭,破壞了音樂本身的美態。二來,你的
內在節奏也會被單一化。其他節奏會被擠掉。


問題是,有沒有音樂,是可以盡量重覆,不容易
煩厭的?


  李察的選擇是 Pable Casals 演奏巴哈的六首無
伴奏大提琴組曲。這一套組曲,比貝多芬的九首交響
曲更耐聽,比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更耐聽,比莫扎特
的安魂曲更耐聽。如果你一生只夠錢買一隻唱片,我
勸你只買這一隻。雖然,最好是連這一隻也不要買,
只買樂譜。這樣,這首歌就真正永遠屬於你。因為,
你自己每一次演唱,都不會相同。


  為甚麼這首歌耐聽?


  或者,這其中會是一種很複雜的音樂理論。但無
論如何,我們外行人的估計是:這曲子跟其他交響樂
不同,是因為,其他樂章,通常都是有一種起承轉合
的主題,只存在一種主要的內在節奏。而巴哈的無伴
奏大提琴組曲,卻很難看見其中的統一主題。好像很
簡單,好像不斷重覆,但你永遠無法把握。


  其次才是Casals  的功力。他好像是一個高峰,
他是這樣的崇高,你永遠無法抵達,因此,可以永遠
聽下去。一直到了有一天,你已經抵達,甚至比他更
高,你就毋須再聽了。




…………………………………………………………………………………………
有意見,請寫: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4.27 香港時間: 1:50 pm)
(明天問題:____________)

Saturday, April 19, 2008

六首無伴奏組曲,美在何處?

.
.


六首無伴奏組曲,美在何處?
(問到底 No。7007 2008 0420 Snnday)


*星期天籟*


「...不知如何,他忽然有一種感覺。覺得,
一切都在這六首曲子裡。一切其他,全不重要了。」


**********************


數天之前,李察寫了許多篇關於「自由」的小文。
其中一篇,提到了全世界最好的一個大提琴家,說了
上面這一句話。


卡薩爾斯「發現」巴哈的時候,只有十三歲。這
裡面,有兩個謎。第一個謎是:他是如何「發現」巴
哈的?第二個謎是:他如何能夠堅持練習十二年?


這世界上,充滿了發瘋地渴求成功的人。除了賭
徒不算之外,如果你問他們,你願意用十二年的時間,
去達到「成功」嗎?相信不少的人,會舉手贊成。或
者,有的人,現在已經心動了。立即去,立即去買一
隻琴,十二年算甚麼,他會決心苦練二十四年,一定
要獲取世界第一的成功人仕寶座。


  問題何在?


  問題是: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曲,發現者仍是
卡薩爾斯,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人。要想超過卡薩爾斯,
你必須「再發現」多一次。

  
  這就是Seeing 與 Perceiving 的分別。


  如果你打開 Cd,讓音樂像水那樣流出來,或者,
把Cd 放進複雜的電腦中,電腦會自動為你分析,把
音樂的曲線圖譜出來:何處高,何處低,何處緊張,
何處鬆弛,你甚至不必使用耳朵,只用眼睛,就完全
明白。


  有沒有這樣容易呢?


  到底甚麼叫做perceive ?


世界上,視而不見的盲人,多如過江之鯽。相同
的音符,在不同的耳朵中穿過,但只有極少數的慧心,
能夠了解。


這一個問題,如果你查詢李察,他一定會費盡唇
舌,為你解釋的。他會又再一次從亞里士多德和莊子
開始講的。你又會再一次以為,這是很容易的。只要
依著某一條成功的方程式,就會成功。


有可愛的朋友問:「李察,你能否簡單只用幾句
話,告訴我甚麼叫做『無待』?」


當然,李察是不介意重頭講起的。那些都只是文
字,就如同巴哈的音符一樣,都是像水那樣流過的。


以下,就是謎底了。請小心留意,或者,先去洗
一把臉,擦亮眼睛。


謎底就是:未必你一定要去找巴哈的古老塵封樂
譜的。不一定是巴哈的。可能是莫扎特,可能是貝多
芬,可能,只是花園裡的一聲小鳥啁啾,或者只是陽
光底下的一次蝴蝶撲翼:


啊,那只是一閃。蝴蝶身上的七色反光鱗片,在
陽光下,只是閃耀了六千分之一秒:熟悉拍照的朋友
都知道,當光圈開到最大的時候,這樣短的一個瞬間,
就能把這閃光捉到了。


美是存在於宇宙每一角落裡的。就像一條每天不
斷在你身旁遊走的蛇。她總是非常緩慢的在你身旁遊
過。為甚麼不去捉她?她是這樣美麗,你願意為她犧
牲「一切」嗎?


「....一切其他,全不重要了。」

               (全文完)


後記:
「億億萬萬的盲人,就是這樣地,放棄了。」

…………………………………………………………………………………………
有意見,請寫: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4.19 香港時間: 6:00 pm)
(明天問題:____________)

Saturday, April 12, 2008

怎樣欣賞《貝隆夫人》?

怎樣欣賞《貝隆夫人》?
問到底 no.7000 2008 0413 Sunday


音樂劇《貝隆夫人》是Andrew Lloyd Webber
和 詞人Tim Rice 合作的作品。原名是 Evita。


這音樂劇故事不算太複雜,但有一種迷惑。或者,
這種迷惑就正正是人類文化最迷人的所在。


故事說,有一位阿根廷鄉下少女,利用美色不斷
向上爬。跟她上床,被她利用的男士,一個比一個高
級。最後,她終於找到一位男士,是阿根廷的政治強
人。從此這位少女平地飛升,不但成為第一夫人,而
且,親率民眾進行種種政治改革。但改革遭遇驚濤駭
浪,尚未成功,她己不堪工作壓力,患病死了。阿根
廷民眾哭泣,如喪考妣。


她是英雄嗎?音樂劇一面描寫她的奮鬥,但同時
極力揭露她的陰暗。她被指責貪污,她的錢多得數不
清,而且賬目不明。雖然她不斷拿錢出來幫助窮人,
但生活也略嫌過份奢華。


到底,在創作者心中,她是好是壞? 又或者在
欣賞者心中,她是好是壞?雖然說,這所謂「好壞」,
是價值判斷問題,並不影響藝術品的質素。但無論
如何,當我們欣賞這樣美妙的音樂之時,問題是揮
之不去的。否則,就不可能投入,亦不可能共鳴,
更不可能認為,這是一部好作品。


  多年前,李察第一次看這影片,事前全不知道
故事。第一場描述一位少女死去父親,但被拒門外,
不許進內拜祭。大約她是私生的。這場面,也很普
通。但第二場音樂一起,張力立即出現。這是名為
 Requiem for Evita 的曲子。沒有歌詞,但氣
氛很緊。把人的胸廓扯著。這一曲,可以跟馬勒第
一交響曲第一樂章中的「喪禮進行曲」相比。都有
強烈的牽扯力。就從這一秒開始,你己可以跟她同
呼吸了。你會完全認同,深深明白。雖然她的手段
和行為,好像很要不得。但是你了解。


  這一種開頭,就如同莫扎特的Requiem 完全
一樣。一開始的時候扯緊了,以後,曲中的全部
境界,都是屬於你的。


  人與人之間相處,有兩種層次。一種是表面的
現實層次,是十分理智的。但底下另有一種層次,
是情的層次。那才是人與人之間真正溝通的地方。
要徹底明白任何事情,沒有這種內在的層次,不
可能了解。


  當她唱出: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for I am ordinary, unimportant
and undeserving of such attention
unless we all are........I think
we all are

So share my glory, So share my coffin.
So share my glory, So share my coffin.


你會忽然震驚。這樣精彩的歌詞,使你無法釋
懷。怎樣跟她分享?是分享光榮,還是分享她即將
躺進去的棺材?


她已用盡了氣力,企圖改革一個改無可改、革
無可革的黑暗政治,她已躺進棺材,你是否認同?
是否同情?


  而這一份情,並非從表層來的。


  何妨找這sound track 來,一聽再聽?記得
上網,找來歌詞,你會忽然明白的。

   

Saturday, April 5, 2008

背誦音樂,有何好處?









背誦音樂,有何好處?
(問到底 No。6993 2008 0406 Sunday)


*星期天籟*
很難想像,一個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的人,如果還要抽時間去看樂譜,去翻頁,他還可能
不可能彈好這一首曲子。


幾乎所有的傑出演奏家,都是背譜的。而很多傑
出的指揮家,也是背譜的。最著名的,自然是托斯卡
尼尼了。他十九歲時第一次被迫臨時頂替一位出缺的
指揮家,事前全不知道要上台的。當時,他是樂隊中
的大提琴手。他被人推著上台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把樂架上的總譜合上。那一次是演出《阿伊達》,
而這是一部長篇歌劇。


或者,某幾位天才音樂家,確實有特殊天賦。而
李察相信,托斯卡尼尼可能是被迫痛苦練習的。他的
痛苦,可能只有很少人注意得到。他是很深近視的人。
如果要看樂譜,必須湊得很近,直到鼻尖處才看到。
他怎能一邊用鼻孔去「聞」那譜子,一邊抽身出來拉
那大提琴的弓?因此,完全可以相信,他在排練大提
琴之前,已經背熟了。令人贊歎的只是:他不只是背
了自己的大提琴部份,而是背了全部。如果他不知道
全譜,他怎能知道何時到自己的大提琴部份?


不過,李察相信,這不全是記憶問題。人的「心」,
在接納了一段旋律之後,把這旋律綜合融和,是另外
的一種能力。記憶只是一種表面的能力。


當一個人需要看著樂譜演奏的時候,他必須經歷
兩個操作程序。一是「眼的操作」,二是「心的操作」。


  第一操作是他利用視覺把音符送進大腦。而大腦
在把音樂送出去之前,可以肯定,是必須經歷一種內
在處理程序的。大腦不會像鏡子那樣,直接把音符反
彈出去。因為,演奏是詮釋加上創造的行為,紙上的
音符,需要加上種種色彩與心意:這就是第二步:「心」
的操作。


  如果取消了第一步,不必臨場看譜,不必花時間
在視覺上,那樣,「心」就可能更充裕地演出了。


有志氣的年輕人,何妨多多背誦?








href="mail to: Academy2008@hotmail.com">
Academy2008@hotmail.com ╴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4. 5 香港時間:5:30 pm)
(明天問題: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