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2, 2008

怎樣欣賞《貝隆夫人》?

怎樣欣賞《貝隆夫人》?
問到底 no.7000 2008 0413 Sunday


音樂劇《貝隆夫人》是Andrew Lloyd Webber
和 詞人Tim Rice 合作的作品。原名是 Evita。


這音樂劇故事不算太複雜,但有一種迷惑。或者,
這種迷惑就正正是人類文化最迷人的所在。


故事說,有一位阿根廷鄉下少女,利用美色不斷
向上爬。跟她上床,被她利用的男士,一個比一個高
級。最後,她終於找到一位男士,是阿根廷的政治強
人。從此這位少女平地飛升,不但成為第一夫人,而
且,親率民眾進行種種政治改革。但改革遭遇驚濤駭
浪,尚未成功,她己不堪工作壓力,患病死了。阿根
廷民眾哭泣,如喪考妣。


她是英雄嗎?音樂劇一面描寫她的奮鬥,但同時
極力揭露她的陰暗。她被指責貪污,她的錢多得數不
清,而且賬目不明。雖然她不斷拿錢出來幫助窮人,
但生活也略嫌過份奢華。


到底,在創作者心中,她是好是壞? 又或者在
欣賞者心中,她是好是壞?雖然說,這所謂「好壞」,
是價值判斷問題,並不影響藝術品的質素。但無論
如何,當我們欣賞這樣美妙的音樂之時,問題是揮
之不去的。否則,就不可能投入,亦不可能共鳴,
更不可能認為,這是一部好作品。


  多年前,李察第一次看這影片,事前全不知道
故事。第一場描述一位少女死去父親,但被拒門外,
不許進內拜祭。大約她是私生的。這場面,也很普
通。但第二場音樂一起,張力立即出現。這是名為
 Requiem for Evita 的曲子。沒有歌詞,但氣
氛很緊。把人的胸廓扯著。這一曲,可以跟馬勒第
一交響曲第一樂章中的「喪禮進行曲」相比。都有
強烈的牽扯力。就從這一秒開始,你己可以跟她同
呼吸了。你會完全認同,深深明白。雖然她的手段
和行為,好像很要不得。但是你了解。


  這一種開頭,就如同莫扎特的Requiem 完全
一樣。一開始的時候扯緊了,以後,曲中的全部
境界,都是屬於你的。


  人與人之間相處,有兩種層次。一種是表面的
現實層次,是十分理智的。但底下另有一種層次,
是情的層次。那才是人與人之間真正溝通的地方。
要徹底明白任何事情,沒有這種內在的層次,不
可能了解。


  當她唱出: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for I am ordinary, unimportant
and undeserving of such attention
unless we all are........I think
we all are

So share my glory, So share my coffin.
So share my glory, So share my coffin.


你會忽然震驚。這樣精彩的歌詞,使你無法釋
懷。怎樣跟她分享?是分享光榮,還是分享她即將
躺進去的棺材?


她已用盡了氣力,企圖改革一個改無可改、革
無可革的黑暗政治,她已躺進棺材,你是否認同?
是否同情?


  而這一份情,並非從表層來的。


  何妨找這sound track 來,一聽再聽?記得
上網,找來歌詞,你會忽然明白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