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8, 2007
誰的「復活」是最好的?
(問到底 No.6895 2007 1230 Sunday)
*星期天籟*
這許多年來,李察只聽過一首「復活」是好的。
似乎,只有一個人能指揮好這一首曲子。他就是Vaclav
Neumann。李察相信,只有他一個人,能夠捕捉得到馬
勒的精神。只要你拿梅塔和他一比較,他的優點,就
全部顯現。梅塔是one-dimentional的。他完全不知
道,世界上有內在衝突這回事。每到樂章雄厚之處,
他就用盡全力,好像在拳擊圈子裡死拼一樣。拼得滿
頭都是汗。難怪猶太人這樣喜歡他。
馬勒的第二交響曲,亦即「復活」交響曲,最代表
內在衝突之處,是第三樂章中的笛子聲。那是一場舞
會的盛大場面。你或不明白,何以馬勒在這樣慘苦的
歲月中,要這樣興高采烈的跳一場舞。忽然,那一聲
像是鬼叫的笛聲出現了。舞會大廳中的窗子外面,
是漆黑的暗夜。你偶然望出去,黑黝的外面,忽然出
現一隻鬼的面孔,使你毛孔直豎。
為何要在這樣高興的氣氛中,出現魔鬼?
這一點,猶太人是完全不明白的。(參看上周的星
期天籟)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7.12.29 香港時間:12:45pm)
(明天問題:____________)
Saturday, December 22, 2007
以色列怎樣慶祝建國四十周年?
(問到底 No.6888 2007 1223 Sunday)
*星期天籟*
說起來,李察好像遭受特殊恩寵,有機會親與其
事,親自去到西奈半島,去到一處名為Masada的特
殊地方,親自出席一場有四千人從地球四個角落擁來
的宏大音樂會。未曾親見其事,未曾親聆其音的人,
是很難了解以色列這個國家的。
其實,李察只是意外發掘了一套一九八九年的VHS
現場錄影而已。他們在沙漠巨崖下,建造了一所宏偉
的露天音樂所,演奏的,正是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復
活」。本來,馬勒已經脫離猶太教,虔信與猶太教水
火不容的天主教。但以色列人以為不重要。重要的是,
他們欣賞其中的「復活」精神。
地球上只有兩首交響曲,可以代表人類精神。其
一是貝多芬的第九,其二是馬勒的第二。無論甚麼思
維系統的人,都可從中吸收到充足的能量。
以色列人聘請梅塔(Zubin Mehta) 指揮。他的
指揮風格,陽剛有力。剛好代表了以色列的拼搏前衝
精神。但欠缺的是內在衝突。以色列人看不見自己的
內在弱點,正是他們的死穴。
以下是以色列人特別欣賞的馬勒第二部份曲詞:
You will rise again my dust, after a short repose!
Immortal life will grant you He who summoned you!
To bloom again your seed is sown: The Lord of
harvest goes forth to bind the sheaves of us who
dies.
Believe, my heart, nothing is lost to you. All is
yours, yes, all that you have loved and striven
for. Believe, you were not born in vain!
You have lived and suffered in vain. What was born
must go, What has gone shall rise again. Be not
fearful. Prepare to live. O Pain, penetrating all,
I have escaped you! O Death, conquering all, Now
you are conquered! With wings I have won for
myself in fervent love, I shall soar to the Light
no eyes have seen! With wings I have won for myself
I shall soar; I shall die in order to live again.
You will rise again, my heart, in a moment, Though
stricken, borne aloft to God!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7.12.22 香港時間:5:35pm)
(明天問題: 誰可扭轉文化大局?)
Friday, December 14, 2007
梁祝之後是甚麼?
(問到底 No.6881 2007 1216 Sunday)
西方的問題是,荀伯克之後是甚麼。到了荀伯克,
似乎無法再進。十二音作曲法,此路不通。
而中國人的問題是:誰能寫出比梁祝更好的作品?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英譯是"The butterfly
lovers") 作於一九五九年,是何占豪與陳鋼的作品。
不過,此曲之後,一直未聽過能夠並列的作品。更沒
有一部中國作品,能夠超越這曲的水平。
雖然,從故事看,這曲子已經有了不錯的起點。
梁祝是對於封建儒學的悲劇控訴,跟《羅密歐與朱麗
葉》可以比較。而「寧為玉碎,不作瓦全」的思維,
亦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雖然,從音樂看,這曲子僅限
於「悅耳」,結構亦鬆散,未能在更加嚴謹的藝術結
構中上高一層次。不但不能追上柴可夫斯基的水平,
連曼德爾遜亦遠遠不及。雖然是佳句連連,但整體的
凝聚力量不足。這不是兩位作者的修養問題,而是整
個中國文化的音樂力量,尚未能夠承托起來。到有一
天,中國文化出現一部追得上的大作品,就是中國人
真正富裕的時代到了。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7.12.15 香港時間: 2:40pm)
(明天問題:那一個皇帝肯去做工?)
Saturday, December 8, 2007
音樂最神秘是甚麼?
音樂最神秘是甚麼?
(問到底 No.6874 2007 1209 Sunday)
如果沒有了十二音作曲法的現代音樂,也許,我
們就永遠看不到音樂中最神秘迷人的一面。
到底,音樂是應該只有七個音,還是十二個音?
向來我們無法理解,為甚麼有半音的存在。為甚麼me
和fa 之間,是半音。而se 和 do 之間,也是半個
音。do re me fa so la se 合起來,共只有七音。
現代音樂把這七個音打碎了。以半音為單位,七個音
變為十二個音。
好像很理智的行為。這樣一來,變調就不再需要
了。每個音,都可以很科學化的排列起來。
其實,迄今為止,我們仍不可能準確知道,為甚
麼需要變調。只知道,調子不同,味道就不一樣。如
果取消了變調,音樂就不再神秘了。變為人為的排列
遊戲。李察相信,這也是現代人迷失之一種。就跟荒
謬劇、抽象畫,同樣迷失。因為,他們獲得的是科學,
而失去的是感覺。
就趁音樂尚未實施限制的一刻,趕快,去拿一首巴
哈的「G 弦上的詠嘆調」聽聽吧。
★Feed back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ure itself.
It stimulates.
★Send your feed back to Leechard :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7.12. 8 香港時間: 6:22pm)
(明天問題:彼得大帝怎樣向西方學習?)
Friday, November 30, 2007
魔鬼是可以用劍刺死的嗎?
(問到底 No.6867 2007 1202 Sunday)
*星期天籟*
原版的《天鵝湖》需要用成熟心智去了解。因為
其中有殉情自殺場面。這是深層的意義情節,但如果
以為殉情就是愛情,就錯了。
最近在香港上演的《冰上天鵝湖》,編導大膽改
動情節和音樂,構成一齣娛樂性豐富的通俗劇。其中
一段,王子和魔鬼比劍,把魔鬼一劍穿胸刺死。大團
圓結局,皆大歡喜。但問題是,單靠體力和技術,可
以殺得死魔鬼嗎?
甚麼是魔鬼?魔鬼就是錯誤的生命觀念。以為生
命只是物質,為了物質而放縱性慾物慾,做人的原則
可以不顧。而對抗魔鬼的唯一方法,是分清楚物質和
心靈。在心靈和物質之間,心靈是絕對的,愛是絕對
的。所以,王子寧願和公主同死,不願接受魔鬼差派
的黑天鵝美女。生命用在一種正確的、高尚的用途,
不計成敗私利,魔鬼無所施其技,成功就跑不掉。
所以,《天鵝湖》不單是愛情故事。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7.12.1 香港時間: 3:00 pm)
(明天問題:吳王夫差的思維方法如何?)
Friday, November 23, 2007
荀伯克唱些甚麼?
荀伯克唱些甚麼?
(問到底 No.6860 2007 1125 Sunday)
*星期天籟*
荀白克有一段奇怪的愛情故事:荀白克和妻子和
一位畫家三人同居一屋。後來,他的妻子和畫家戀上
了。再後來,這妻子離開了畫家,回到荀白克的身旁。
但不久,畫家自殺死了。
這件事,有甚麼意義?本來,就是一種現代人的
畸型關係。荀白克的作品Erwartung(expectation,
1909)故事說,一個女子,在午夜進入了一座森林之
中。她到處尋覓。結果,被一個男人的屍體絆倒了。
這個女人,所找到的,是一個屍體。如果這就是荀白
克本人故事的反映,但主角卻不是他自己,而是這迷
失的婦人。或者,我們可以想像,迷失的是現代人。
問題是:荀白克的十二音作曲法,找到了甚麼?
他找到了音樂的出路,還是屍體?或者,荀白克是準
確的。他看到的,是現代人的絕望困境。
他的另一作品「月亮小丑」(Pierrot Lunaire,
1912)氣氛也相同。音樂中的旋律成份很少,比較更
像一種配樂的朗誦。有人將之配成電影,有了唱本的
譯文和畫面,知道音樂企圖描述甚麼。荒謬的畫面,
朗誦式的唱頌,絕望的處境,使這一種現代人的蒼白
迷失,份外駭人。(資料附後。)
Schoenberg: Pierrot Lunaire, Lie der Waldtaube,
Erwartung
Conductro: Pierre Boulez
CD 編號: SMK 48 466
Erwartung 的
Youtube 片段 (八分鐘十四秒。無字幕,無娛樂性,無旋律,
調子不會留在腦海。但可以大約知道十二音作曲法是甚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YHHXY2lhe4&feature=related
DVD 影片
One Night, One Life
based on Pierrot Lunaire op.21 by Arnold
Schonberg
Text by Albert Giraud / Otto Erich Hartleben
Directed by Oliver Herrmann
Christine Schafer Soprano
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 conducted by
Pierre Boulez
eins54 Film 1999
Pierrot Lunaire 的
Youtube 片段 (約六分鐘,有字幕。有畫面。兒童不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57FG8sDMW8
(Feed back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ure itself.
It stimulates.)
(Send your feed back to Leechard :
Academy2008@hotmail.com )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7.11. 24 香港時間: 2:30pm)
(明天問題:魯迅是怎樣被邊緣化的?)
Friday, November 16, 2007
荀伯克之後,是甚麼?
(問到底 No.6853 2007 1118 Sunday)
*星期天籟*
這是一場重要音樂會裡的問題。一九九九年柏林
演出的新年音樂會名為Grand Finale,指揮者是阿
巴度。音樂會似乎想總結二十一世紀前的音樂。
所以,上半場有貝多芬、馬勒、德伏扎克、拉威
爾、普羅哥菲夫。然後就是荀伯克。說來慚愧,這一
位荀伯克先生,是現代音樂的先驅者,但是,李察要
到了二十一世紀,才開始注意他。音樂會選奏了他的
Gurre Liedue 。這是一首有火的鑽石。僅是一下閃
光,你就逃不過。他注定是非常重要的。
音樂會的問題是:荀伯克之後還有甚麼?所以,
下半場就同時演奏了多位新音樂家的作品。包括了
W.Kollo, E.Fisher, S.Translateur等。但所選全
是輕鬆小品,未能顯出現代音樂的面貌。
有人指責古典音樂落伍。但現代音樂本身,過度
重視外在形式,不動聽,亦欠缺情感。形式的路,是
沒有前途的。將來,必定是古典光輝的承續。形式主
義,只是黎明前夕的迷惘罷了。
DVD 資料
Grand Finale - Claudio Abbado dirigiert di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指揮:Claudio Abbado
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
Grand Finale 1999音樂會dvd 曲目
Part 1
* Beethoven sym 7, A major, op92
allegro con brio
* A dvorak sym No. 8 Gmajor op 88
Allegro ma non troppo
* G. Mahler Sym No. 5 C sharp minor Rondo finale
* I. Stravinsky The firebird
Infernal dance / Lullaby Final hymm
* M. Ravel Daphnis et Chloe
Danse generale
*S. Prokofiev Alexander Nevsky op 78
Alexander's entry into Pskov
*A Schonberg Gurre Liedue
"Seht die Sonne"
*Speech by Klaus Wallendorf
Part 2
* P.Lincke Grigri
Overture
* P.Lincke Floies Bergeres
March
*P.Linke
Brandbrief-Galopp
* S.Translateur
Sportpalast Walzer
*E.Fischer
Sparkling Champagne
O.Nocolai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Overture
*W.Kollo
Solang noch unter'n Linden"
*P. Lincke
Berliner Luft
★Feed back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ure itself.
It stimulates.
★Send your feed back to Leechard :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7.11.17 香港時間: 3:20pm)
(明天問題:荀伯克是誰?)
Saturday, November 10, 2007
甚麼是一枝筆寫不盡的?
(問到底 No.6846 2007 1111 Sunday)
*星期天籟*
最近重聽《聖約望受難曲》。許久以前寫過:當耶
穌在十字架上時,看到瑪利亞來到,就說:婦人,看
啊,這是你的兒子。那時,李察並不熟悉聖經,還以
為這「兒子」是指耶穌自己。其實是錯的。耶穌其實
是向瑪利亞說,這十字架下的門徒,是你的兒子。跟
著,又對門徒說,看啊,這是你們的母親。
奇怪是,怎麼跟著沒有了那Ruht Wohl……Ruht
Wohl……(安息吧,安息吧)的一段?鮮血那樣鮮明的一
段,怎會沒有了呢?忽然戰憟了起來,怎麼沒有了?
看看cd機上的小熒幕,電池訊息不絕的閃動,連電
池也沒有了,可能真是聽不到了。音樂就在這不斷閃
動的不安中持續前進,一直唱到耶穌死了,那人還帶
來了一百磅的香料和沒藥,把耶穌的屍體,用長長的
布條包起來,忽然,就聽到了那永遠不可能忘記的聲
音:Ruht Wohl……Ruht Wohl……Ruht Wohl……奇怪是那
電池將盡的訊號還在閃,一直到最末一句。曲終人散,
電也完全沒有了,cd 也不動了。而這,就是人類歷
史的見証。在悠長的人類歷史中,曾經有這麼一件事
情發生過。像鮮血那樣鮮明的一件事情發生過。
Archiv Produktion
J.S.Bach: Johannes-Passion
Conductor: Karl Richter
Munchener Bach-Orchester
★Feed back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ure itself.
It stimulates.
★Send your feed back to Leechard :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7.11.10 香港時間:5:32pm)
(明天問題:希特拉的性格特徵何來?)
Saturday, November 3, 2007
巴西組曲,帶你何處?
(問到底 No.6839 2007 1104 Sunday)
*星期天籟*
Villa Lobos 創作的巴西組曲,其中的第五首非
常動人。這曲子在李察腦中二十多年,本來已經淡忘。
但因為遇到了韋華弟的舊曲,重新鉤起了回憶。
二十年前,喜歡拍八米厘的小電影。其中一片段,
是人家的婚禮片段。婚禮完畢,一雙熱戀男女,在一
片小樹林中執手互相凝睇。李察用了這巴西組曲作為
背景音樂。雖然至今未知歌詞唱的是甚麼。手裡的cd
是一位葡萄牙女歌手唱的。至於當年唱者何人,已經
無法再找到了。葡文唱這歌,似乎是硬了一點,但氣
氛仍在。投入去聽的時候,不知不覺,會魂遊五千里
外的遠境。你不會去到巴西。但心中是會有一種感覺,
人世是美好的,總是有一處好地方,讓人平平靜靜享
受一下的。
曲子分為三部份。大約可算是A-B-A 形式。A部
份極端抒情 ,但B 部份卻是激越的。最後又再回歸
平靜的A。相信這也是人生常軌。未曾激越,又那裡
來的平靜?
唱片資料
Compact disc.
Bachianas Brasileiras, no. 5 Selections
Villa-Lobos, Heitor.
Rio de Janeiro : Kuarup Discos, [p1987].
Sung in Portuguese.
Leila Guimaraes, soprano; Joao Carlos Assis Brasil, piano; Joao Pedro Borges, guitar;
Carlos Alberto de Carvalho, guitar.
Recorded in Rio de Janeiro, in May and June, 1987.
CONTENTS Contents: Bachianas Brasileiras No. 5: (Aria) Cantilena 1938,
(Danca) Martelo 1945 -- Modinha (Seresta no. 5) 1926 -- Evocacao (do Album no. 1
de Modinhas e Cancoes) 1933 -- Cancao do poeta do seculo XVII 1948 -- 4Cancoes da
Floresta do Amazonas 1958: Cair da Tarde, Cancao de amor, Veleiro, Melodia
sentimental -- Lundu da Marquesa de Santos 1935.
★Feed back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ure itself.
It stimulates.
★Send your feed back to Leechard :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7.11.3 香港時間:5:53pm)
(明天問題:昂山素姬的民主理念如何?)
Saturday, October 27, 2007
韋華弟怎樣浮遊人間?
(問到底 No.6832 2007 1028 Sunday)
*星期天籟*
時間與今相距約四百年。我們很難想像,從前的
威尼斯人,上教堂聽些甚麼。若非經濟不景,修道院
拍賣舊手稿,我們根本不知道有韋華弟這個人。
不可想像的是:這樣美的音樂,竟然差點失傳。
更加不可像的是:今日的人重新聽到,為甚麼竟然喜
歡?韋華弟是今日流行的古典音樂家。為何今人竟有
如此好品味?是否時代始終向上?
「晚禱」(Vespri)是一種教堂聚會。有學者搜集
了韋華弟部份樂譜,相信是晚禱用的。很值得注意的
是其中一首 Nisi Dominus RV 608。李察發現,當中
的旋律,跟巴西音樂家魏拉羅伯士(Villa Lobos)的
巴西組曲(第五首)很相似,部份句子相當接近。魏拉
羅伯士喜歡採集各地歌謠,相信這是他採回來的。巴
西曾是萄葡牙殖民地。是葡萄牙人從歐洲帶到了南美
嗎?
這樣美的旋律幽靈,在地球上空浮遊四百年,終
於重新聚合,肯定是不可錯過的:就在唱片中的track
23 : Gloria Patri
唱片資料:
Vivaldi: Vespri solenni per la lesta
dell'Assunzione di Maria Vergine
(Vivaldi's Vespers for 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韋華弟:聖母升天晚禱)
Conterto Italiano
Conductor: Rinaldo Alessandrini
唱片編號: OP 30397
(www. naiveclassique.com)
★Feed back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ure itself.
It stimulates.
★Send your feed back to Leechard :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本文貼出日期: 2007.10.27 香港時間: 6:45 pm)
(明天問題:昂山素姬有多勇敢?)
Saturday, October 20, 2007
天神怎樣與妓女結婚?
(問到底 No.6825 2007 1021 Sunday)
*星期天籟*
第一印象:我們或會留意到,這首詩是好詩。甚
麼是詩?詩的特質,是要用最短的篇幅,把大量的聲
音、畫面、顏色、情感、哲學,凝練在幾行美麗的文
字裡。或有人說,那僅止是「意境」。但無論名詞是
甚麼,一旦你接受了一首好詩,就是接受了一整個的
靈。一首高尚的好詩,層次比電影和小說更高。因為,
詩是高度抽象的,需要心靈的複雜創造,才能領受。
詩不是給凡夫俗子欣賞的,詩是少數特殊品味者的醇
香。領受一首詩,就是領受一個靈。此一刻,所有的
顏色聲音畫面,變成次要。你已經從心裡感覺。
....感覺到那一種灼熱的燃燒。
你是跟誰在一起呢?是歌德,還是舒伯特?兩人
之間的恩怨,明天再講。哥德寫的是詩。而舒伯特寫
的是歌。嚴格說不是歌,而是比歌曲層次更高的「歌
謠」。歌謠是讓所有人唱的。忽然間,這首歌好像會
著火。...而我們都知道,火燒的是甚麼。
天神與寺妓 歌德原著,舒伯特曲
(Der Gott und die Bajadere)
大地之神馬哈達維,
已經是第六次駕臨人間。
他或會化身為我們之一,
屈尊降貴居留在此。
他將會看到一切。
如果他想降罪或寬宥,
他要以人的眼光看視人。
(他假扮旅人,瀏覽城鎮。他檢閱了尊貴者,察視了
卑賤者。黃昏時份,開始離去。)
當他準備出來,
到最後的一所房屋。
遇到了一位可愛的漂零孤女,
臉上擦得火紅。
「你好啊,女郎。」
「謝謝你的垂顧,且聽我細說清楚。」
「你到底是誰呢?」
「一個舞女,這裡是愛的居所。」
(銅鈸一響,她就趕忙開始跳舞了。她熟練地扭擺婀
娜腰軀,高下抑揚地旋轉,送上一束花球。)
她哄他到了大門口,
高興地推他進去:
「尊貴的陌生人啊,這簡陋的房子,
就會發放異采了。
如果你累,我將喚發你的精神。
為你疲累的雙足推拿。
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休息、縱樂,或嬉戲。」
(他假裝呻吟,而她辛勤按撫。天神微笑了。欣然從
她深深的敗壞中,看到了一顆人的心。)
嬉玩深宵,兩人熟睡。
片刻之後她醒過來。
發覺她鍾意的客人,
在身畔死去。
她高聲尖叫,撲在他身上。
但再無法使他回來了。
不久,他僵硬的肢體,
擱上了火葬的柴堆。
(她聽見祭師和喪禮的頌唱,狂亂中穿越群眾上前。
「你是誰?為何闖進這殯殮之地?」)
她摔倒在棺架之下,
呼聲迴蕩在空氣之中。
「我要我的丈夫回來!
我要在墓穴中找他歸來!
這麼神聖的軀體,
怎能眼白白燒成灰?
他是我的。他屬於我的。
啊,只要再多一個甜密晚上!」
(祭師頌唱:老人要受我等葬送,苦役人間,終於僵
冷。青年人也要受我等葬送,雖然他措手不及。)
請聽祭師的教誨:
此人不是你夫,
因為你只是一個舞女。
所以此事與你無干。
這屍體,只需要他自己的影子追隨,
進入那靜寂的死鄉。
只有髮妻追隨夫婿。
那是她的責任與榮光。
(聲音與鼓樂齊響,那神聖的哀傷。
眾神啊,請接受他歲月的馨香,
洪洪烈焰,請接引這青春的死者。)
無情聲頌,
更添她心中劇痛。
她伸開雙臂,
一下子躍進火燃的屍體之中。
但這神聖的青年人起來了。
火堆之上,
兩人緩緩上升,
他的摯愛,就在他懷抱裡。
(眾神之首,深喜懺悔的罪人。
烈焰擁抱著不朽者,
迷失的孩子上天堂。)
李察譯自英文
後記:
這首詩的唱片,上兩周已經介紹過。想聽的人,或
者可以嘗試往電台點唱。然後把那條電台網上的
Link,傳來此處。如果你在網上買到這唱片,裡面那
本厚厚的小書,就不宜錯過了。
德文的bajadere 即是法文的bayadere。 有一齣
著名的法國芭蕾舞,名字依稀記得就是 La
Bayadere 。故事也不盡相同。
此詩所講是古印度的一種殉夫習俗。外人或不能
了解。但無論如何,當我們撇開所有外在的風俗習慣,
直入內心,就能看到人心當中的一種激情。這種激情,
是烈火燒不去的,也非外在力量所能毀滅的。
問題是,印度是東方文化。向內的力量太強。過
份強調了心,就會忘記了外面的,不可或決的物質條
件。不良惡俗,就是這種過份內向的產品。
所以,這詩是給成熟的人看的。幼稚的人,或者
只會看到召妓的樂趣。不成熟的人,或者只能看到唯
情的一面,都是不好的。
唱片資料
The Hyperion Schubert Edition, No. 24
A Goethe Schubertiad. Christine Schafer(soprano)
John Mark Ainsley (tenor) Simon Keenlyside
(baritone) Michael George (bass)
The London Schubert Chorale, directed by Stephen
Layton. GRAHAM JOHNSON (piano)
(RCA red seal 82876-69282-2)
★Feed back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ure itself.
It stimulates.
★Send your feed back to Leechard :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本文貼出日期: 2007.10.20 香港時間:5:30pm)
(明天問題:為何舒伯特只找哥德?)
隨身的 Windows Live Messenger 和 Hotmail,不限時地掌握資訊盡在指間— Windows Live for Mobile
Saturday, October 13, 2007
巴伐洛蒂死了怎辦?
(問到底 No.6818 2007 1014 Sunday)
*星期天籟*
巴伐洛蒂走了。還要多久,才有人可能追上他?
二十年,還是五十年?我們此生,還可能不可能聽到
一把更好的歌聲?
這是一個使人不安的問題。而且,在事實上,是
沒有人可能回答的。一切在造物主的手中。或者,是
一切仍是在人的手中。到底我們還有沒有這一種文
化,可能養得起這樣一個比較偉大的歌唱家。
有學者激烈批評,認為他後期不應調低音調來唱。
如果連他也可以調低音調,那其他的聲樂學生,還要
不要努力。像卡拉OK那樣,要多低,就調多低。
沒有人願意在台上嘔血的。這世紀,再沒有卡羅
素之類的傻瓜。但無論如何,他的聲線仍是美絕。沒
有人唱得比他更加投入。有時他和其他流行歌手合
唱,你就立刻可分辨,只有像他那樣的聲音,才是真
的屬於人的聲音。如果連他也沒有了,就委實是有點
蒼涼了。
★Feed back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ure itself.
It stimulates.
★Send your feed back to Leechard :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
(本文貼出日期: 2007.10.13 香港時間: 4:35 pm )
(明天問題:孫中山因何孤立?)
Saturday, October 6, 2007
歌德猛衝到那裡?
(問到底 No.6811 2007 1007 Sunday)
*星期天籟*
歌德的一首小詩: 「焦心的愛」
進入雪中,雨中
還有風中
越濕澗
穿霧障
猛衝,猛衝
毫不止息
我奮力開路
雖然痛苦
我忍耐了許久
啊,生命是這樣歡悅
這樣的感情
從一顆心到另一顆心
呀,多麼奇怪
竟創造了痛楚
我逃往那裡?
逃進林中嗎
全部空虛
生命的冠冕
快樂但欠寧靜
愛啊,這就是你
(李察譯自英文)
這詩原題 Rastlose Liebe, 英譯 Restless
Love,是歌德的作品。據說,是歌德愛上了一位有夫
之婦後寫的。這原本是一種不正常的人類情感,混合
在十九世紀的激情之中,注定了要引領人類進入歧
路。但無論如何,這種情感的激越與單純,今日已經
不可再見。今人的物慾強烈:理智就是慾望,慾望化
身為理智,非常可怕。單純的情感,已經消失。
Happiness without peace, 是甚麼?就是慾。這是
今人的迷失。雖然,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從何時開始
迷失的。這首詩提醒我們,我們已經迷失了兩個世紀。
這首詩,舒伯特譜成了歌曲。(D254 19 May 1815;
Published as Op 5 No 1 in 1821)一場激烈的情感
風暴,在一分半鐘之內完成。以後,就是永恆的音樂
會曲目了。
唱片資料
The Hyperion Schubert Edition, No. 24
A Goethe Schubertiad. Christine Schafer(soprano)
John Mark Ainsley (tenor) Simon Keenlyside
(baritone) Michael George (bass)
The London Schubert Chorale, directed by Stephen
Layton. GRAHAM JOHNSON (piano)
(RCA red seal 82876-69282-2)
★Feed back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ure itself.
It stimulates.
★Send your feed back to Leechard :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本文貼出日期: 2007.10.6 香港時間:5:00 pm )
(明天問題: 昂山素姬有多美?)
Saturday, September 29, 2007
「波斯市場」有何樂趣?_____(星期日)
(問到底 No.6804 2007 0930 Sunday)
*星期天籟*
「波斯市場」(In a Persian Market) ,是英國
近代作曲家克特爾比 (Albert William Ketelbey,
1875-1959)的作品。這首曲子,畫面色彩非常豐富。
聽的人宛如置身波斯現場。從駱駝的鈴聲開始,各種
色彩紛陳。市場裡有繽紛的貨品,有各式的賣藝人,
還有無處不在的眾多乞丐,扯高氣揚的酋長。忽然音
樂調子一變,原來是美艷不可逼視的公主出現了。不
久,公主和酋長都分別迤然遠去,市場又再熱鬧如昔。
這曲子曾經是很多電影和廣告的插曲。亦曾被編
為芭蕾舞。曾經看過電影的人,會有額外的懷舊感觸。
克特爾比除了此曲之外,尚有很多其他歌曲。曲目附
在文後。從互聯網上,可能找到這些曲子的電影配音。
李察未找到克特爾比的生平。誰找到了請通知。
Youtube 上亦可能有。但李察猜想,他的工作一定是
跟電影配樂有關。不然,作品不會如此色彩鮮明。他
是有才氣的作家。但,才氣被二十世紀的電影形式限
制了。在利錢深厚的電影事業裡,音樂永遠只是配角。
或者,這就是古典音樂式微的主要原因。
EMI唱片編號:TOCE-2225
唱片標題:Ketelbey: In a Persian Market
Conducted by John Lanchbery,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裡面有九首悅耳作品:
1. In a Perian Market
2. In a Monastery Garden
3. Chal Romano(Gypsy Lad)
4. In the Mystic Land of Egypt
5. The Clock and the Dresden Figures
6. Bells Across the Meadow
7. In A Chinese Temple Garden
8. In the Moonlight
9. Sanctuary of the Heart
★Feed back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ure itself.
It stimulates.
★Send your feed back to Leechard :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icon below.)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本文貼出日期: 2007.9.29 香港時間:7:15pm)
(明天問題:堯是怎樣死的?)
Saturday, September 22, 2007
巴哈之子,有何傑出?
(問到底 No.6797 2007 0923 Sunday)
.
.
*星期天籟*
初聽歌劇 Amadis Des Gaules 的時候,還以為
這是巴哈的作品。只是略為奇怪,為甚麼巴哈寫了這
一齣歌劇,居然很少聽到。
聽歌劇不看歌詞,有時聽到曲中人對話,但不知
道說甚麼,只能憑氣氛會意,是很奇妙的感覺。
這歌劇很像莫扎特的《魔笛》。有幾句,簡直是完
全一樣。其中一場,專門用笛子演奏,宛如是《魔笛》
的變奏。心裡還想,難道是莫扎特在有意仿效巴哈?
有時第一句相同,第二句莫扎特便走開了。這歌劇,
有點像是《魔笛》的原始草稿:莫扎特對初稿不太滿
意,另外創出更好的作品。
看資料,才發覺這歌劇是巴哈的兒子Johann
Christian Bach 的作品。莫扎特八歲開始,便認識
他了,而且莫扎特以後一再稱讚他。老實說,能夠被
莫扎特稱讚並且仿作的音樂,也是不宜錯過的啦。
(Helmuth Rilling: Amadis Des Gaules, by Johann
Christian Bach. Gachinger Kantorei Stuttgart
Bach-Collegium Stuttgart)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本文貼出時間:2007.9.22 香港時間下午4:35)
(明天問題:到底堯舜有無禪讓?)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07
拉弦和撥弦有何不同?
.
.
*星期天籟*
就跟漫畫和油畫那樣不同。如果用一個名詞來
說,是「訊息密度」不同。米開蘭基羅的巨幅,如果
用簡單的線條,當然也能顯示。但深度不一樣。
現在流傳世上的巴哈魯特琴(lute)音樂,有學
者懷疑是不是巴哈自己創作的,還是當時的魯特琴樂
師改編的。李察手上有一張Yasunori Imamura彈的
巴哈魯特琴作品。(ETCETERA : J.S.BACH Lute Music
Volumn 1 ) 裡面收有巴哈的好幾首魯特琴組曲,包
括了BWV1006A,BWV997,BWV999,BWV1000等。
撥弦音樂,通常都是比較輕鬆的。在平靜的時刻
聽這樣的音樂,可以使人心情愉快。這樣的作品,很
少能夠深深挖進內心,但一種外在的舒適感覺,也是
很好的。畢竟,心深底處是聖地,那是你徹底靈魂更
新的地方。在閒暇時日,不妨亦輕鬆一下。管弦樂的
豐富盛宴,考驗人的消化能力。魯特琴音,有如花園
裡的一杯下午茶,也很不錯。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問到底 No.6790 2007 0916 Sunday)
(明天問題:舜是怎樣「孝順」的?)
Saturday, September 8, 2007
莫扎特是怎樣逍遙的?
.
.
*星期天籟*
如果說,莫扎特的弦樂四重奏是逍遙的,沒有
人反對。好比一個悠閒的午後來到花園,看看鳥兒怎
樣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看到花兒向著陽光,看
到蜜蜂飛舞。這「逍遙」是肯定的。這裡沒有利害關
係,沒有情緒起伏,還不是「逍遙」?
但是,如果你聽過《安魂曲》,很多人未必知道,
這樣激烈的情緒背後,仍是「逍遙」。莊子的「逍遙」,
不是悠閒,不是甚麼事都不做,而是一種自由境界。
當一個人,像莫扎特那樣,看透了人生的一切奧秘,
就會知道生命的著落,知道怎樣做,他就是自由的。
這是很奇妙感覺。小鳥未曾看透人生奧秘,可以是「逍
遙」,但當莫扎特用盡了生命的最後一分力量,奮力
把所有的樂句寫完,他也是消遙。或者,我們未必能
夠留意到,小鳥在冬天來臨的日子,是怎樣過的。食
物盡,嚴寒到,奮戰最後一刻,非常逍遙:因為,他
己用盡了生命的能量,心安理得,睡得安穩。
Mozart: Die Streichquartette, The String
Quartets Les Quatuors a Cordes (KV80, KV155,
KV156, KV157, KV158, KV169, KV170, KV171, KV172,
KV173) (雙CD)
Die Streichquartette = The String quartets = Les quatuors a cordes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IMPRINT
West Germany : Deutsche Grammophon, [1988].
Amadeus Quartet: Norbert Brainin, Siegmund Nissel, violins; Peter Schidlof, viola; Martin Lovett, violoncello.
Recorded in various cities in Germany and Austria 1963-1977.
Originally produced Polydor International, Hamburg.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問到底 No.6783 2007 0909 Sunday)
(明天問題:亞基米得的閒情逸致何來?)
Sunday, September 2, 2007
《天鵝湖》有何時代意義?
.
.
*星期天籟*
這裡所謂的「時代」,並不是指柴可夫斯基的時
代。天鵝湖寫於1877,但直到1982 年,我們仍有極
好的詮釋版本。李察多次推薦,是Makarova 與Anthony
Dowell 合作的芭蕾舞演出版。
但問題是,時間只推進了二十多年,為甚麼此後,
幾乎年年上演,隔幾年又有新版本的《天鵝湖》,是
愈演愈差,一代不如一代?最差是雷里耶夫和瑪歌芳
婷合作的版本。天鵝湖中的真情,被雷里耶夫的個人
表演慾完全覆蓋。技術上到家,藝術上徹底失敗,卻
深受全世界歡迎。這是甚麼問題?
問題是,現代人已經失去了追求真愛的意欲。現
代人只需要解決即時的食色兩慾,但不懂真愛。真愛
有甚麼用途?這是無論你怎樣解釋,俗世都是很難明
白的。無愛的藝術,索然無味,但舖天蓋地。
連基本的詮釋能力亦已失去,更遑論創作了。這
就是我們今日的時代處境。舉世無人,有為者誰?
(李察按:請參看《柴可夫斯基之火》文輯)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問到底 No.6776 2007 0902 Sunday)
(明天問題:怎樣判斷德蘭修女是偉大的?)
Monday, August 27, 2007
柴可夫斯基的奧秘何在?
.
.
*星期天籟*
在離開這個專欄之前,粗粗算一下,李察曾經寫
過八十八篇跟柴可夫斯基有關的小文。
最初是《天鵝湖》。這是李察的第一部啟蒙音樂。
是在一個下午裡,忽然感覺觸電,好像一切全部明白。
這種感覺,使李察不斷的思索。而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一氣寫了好多篇。
跟著,才是其他。一八一二、小提琴協奏曲、等
等,所有他的音樂,都是互相關聯的。這協奏曲僅只
是不久之前寫過。好像一個雜技芭蕾舞星,在鋼絲上
跳舞。那一種蒼涼、失落、到今天仍不住回想。
跟著,又看了他的傳記。才發覺,原來他是雙面
人。表面是普通人,底下是同性戀。這種內在衝突,
被絕對唯美的音樂平衡了。
這二萬多字的文章,李察打算由下周起,在網上
一起發表。或者,在重讀舊文的時刻,可能會想得到,
到底柴可夫斯基的真正奧秘何在。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問到底 No.6769 2007 0826 Sunday)
(明天問題:為何要研究孫中山?)
Monday, August 20, 2007
誰最感動你?
.
.
*星期天籟*
不知道這是一個人的「偏好」呢,還是根本上是
音樂本身、或者是文化本身的問題。
幾乎沒有一個其他音樂家,能夠像以下這幾位那
樣,曾經徹底的把李察的心靈搞動過。
巴哈、莫扎特、貝多芬、馬勒、舒伯特、韋華弟、
柴可夫斯基、威爾弟、德伏扎克、安德魯韋伯。
細心的讀者,或者會發現,其中沒了幾個名字。
例如,勃拉姆斯,這一位許多人十分喜歡的作曲家,
就不在其中。至於華格納,就更不可能了。
音樂好像一條彩虹。沒有人能夠把整條彩虹霸佔
的。勃拉姆斯可能剛巧在彩虹的另一面,以至李察錯
過了。至於華格納,他是黑夜的彩虹。沒有了陽光的
反映,他的音樂不可能真正動人。
李察打算,把以上作家曾經感動的部份,放進網
上。從九月開始,如果順利,每周一人,也有許多周
了。其實,要真正了解他們,每位用一年功夫,也不
夠的。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問到底 No.6762 2007 0819 Sunday)
(明天問題:孫中山因何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