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 2008

為甚麼沒有聽過「悲嘆之歌」?

.


為甚麼沒有聽過「悲嘆之歌」?
(問到底 No。7021 2008 0504 Sunday)


*星期天籟*


  這是馬勒作品的第一首。一向都是極少演奏的。
全曲本來有三部份。可是,馬勒自己把第一部分刪除
了。只餘下第二、三兩部份。此曲作成於 1880 年,
本來是一首參賽作品。而評審人包括了布拉姆斯,據
說還有李斯特(待查証),都是當時音樂界第一流
地位的人。但是,他們並不欣賞。


  所以,二十年後,馬勒自己改訂首演的時候,不
知是否擔心全曲太長,還是另外有更深刻的原因,把
這異常精彩的第一幕刪去。


  這是馬勒出道第一首作品。今日的我們再聽此
曲,無法不為他的天才折服。此曲值得欣賞討論之處
極多,但問題是,為甚麼當時的俊彥名流,毫不欣賞?
布拉姆斯此人,李察素無特殊好感。只除了他的幾首
匈牙利舞曲值得一聽,其實,他只是中庸之才。就是
這一位庸才,把馬勒埋沒了的。馬勒說,如果此曲獲
獎,他的一生可能改寫。他以後遭遇的困難,可能沒
有這樣大。


  但此是很難說的。人就是有這樣的特性,必須要
在極端境地裡,天才方可脫穎而出。這是所謂的
Stupid Ring 。而馬勒並不例外。設想,他一出道,
就獲得大眾激賞,他的成就,可能褪色。除非他真的
是另一個莫扎特。只有莫扎特之類的天才,或者能夠
免除這種厄運。但其實,莫扎特後期的困頓,也是絕
對的。如果沒有了這種絕對,就沒有莫扎特。


  這曲子,來自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簡單的童話
故事。如果不是馬勒,李察從未曾加以深思,也不會
了解,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和人性有何相干。就算
是和人性相干,又怎麼樣?根本毫不重要。


  故事是格林童話裡有的。原名是「會唱歌的骨
頭」。馬勒自己改寫成為十分美麗的歌謠。話說有一
位女王徵求配偶。條件是要能採得森林中的某一朵
花。有兄弟二人,弟弟溫柔文雅,哥哥粗曠自私,一
起出發去找花。弟弟找到花後,倦極睡著了。自私的
哥哥,竟把弟弟殺死,然後拿了花去見女王。許久之
後,有流浪詩人在林中拾到了一小管骨頭。他把骨頭
削成笛子。不料,吹出來的,竟就是這一宗凶殺案的
真相。原來,這骨頭是弟弟的屍骨。終於,流浪詩人
流浪到了皇宮。女王正要跟哥哥舉行盛大的婚宴。笛
子唱出真相,哥哥大驚,把笛子奪去。他要親自試吹。
但笛子仍是唱出相同的真相。


  問題是,值得嗎?這一個簡單的故事,值得馬勒
花費兩年時間,譜成長篇歌謠嗎?


說是「長篇」也許是不對的。因為,馬勒的詩句,
其實是極短的。不用許多行,故事就說完了。你怎能
為這樣短的篇幅,寫成四十分鐘的大作?


  所謂音樂中的「色彩」和「畫面」,就是如此這
般。幾乎每一句詩,都是美極的電影鏡頭。但李察相
信,如果真的有導演試圖用畫面表達,一定很難表達
原作的色彩之美。如果有人沈醉在這種音樂的色彩之
中,一聽再聽,是毫不出奇的。


  出奇的只是,這一曲子隱藏的靈性真相何在?這
樣簡單的故事,有何特殊命意?


  這一點,才是馬勒天才的結晶所在。他是看到了
的。他是感受到了的。而我們俗世的人,卻要在一百
多年之後,才稍為明白。

dvd 原題: Vladimir Jurowski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Choir: Wagner, Berg,
Mahler.

其中包括的馬勒作品是:
Gustav Mahler: Das Klagende Lied (1880 Original
Version) (中譯是「悲嘆之歌」)

…………………………………………………………………………………………
有意見,請寫: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5.3 香港時間: 6:50 pm)
(明天問題:____________)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