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魂曲安甚麼魂?
(問到底 No。7028 2008 0511 Sunday)
*星期天籟*
問題是,這首音樂,最適合在甚麼地方演出?當
然,最好的演出場地,是一處莊嚴的教堂。還要在中
央停放一副棺木。
但這是不可以先後倒置的。不是為了「欣賞」音
樂,然後去找來一塊布景用的棺材。而是你為了要去
追悼一個偉大的靈魂,而演出這一場音樂。
所以,這是雙方面的。無論演出者也好,聆賞者
也好,必先要想到,他們這樣走到一起,是為了甚麼。
也所以,未懂人事的人,是不可能有所感覺的。
人生的第一場喪禮,如果未過曾經,就不會明白。是
的,生命的大輪迴,是要看過,經過,哭過,笑過,
就知道,那裡面有甚麼。
多年來,李察都希望找回第一次觸動的那版本。
聽了不知十幾二十個版本,始終找不到。
那一次是在先父喪禮差不多一個星期之後的事
了。一個人駕車,經過中環。老爺車的音響十分落後,
播放的是一盒錄音帶。第一場第一節,今日才知道是
叫做「進堂曲」的,那時根本不知道是甚麼。音響中
忽然傳來一下破銅爛鐵的聲音,那是進堂曲中的伸縮
號出場了。到今天,李察仍不知道,那是演奏得特別
差,還是特別好。因為,以後找遍的一切版本,這一
下伸縮號,都是很潤滑的,根本沒有那一種破爛的效
果。所以,李察也不能斷定,這種破爛的聲音,是從
汽車中的破爛音響來,還是從樂隊中來。
但這一種金屬的破爛刺耳,正好就好像是生命的
全部感覺了,非常難受,非常難過,當時,就幾乎無
法坐穩。或者,這就是青年人的幼稚體會。未曾窺看
生命真相的人,一下子見著了,驚駭莫明的那一種印
象,就是「安魂曲」。
從這一處進入去,以後,就是俯仰天地萬物,就
是整全的生命。生命的全過程,生命的興盛哀榮,生
命的喜怒哀樂,生命的起始與結束,一切的全過程,
全都在那裡面了。唯一奇怪的只是,本來,這只可能
是給有經驗的人體會的。莫扎特這樣年輕,怎麼可能
寫得出來?因為,唯一的結論是,他是用全生命寫出
來的。根本,那就是生命中的血和肉,他寫不出來,
誰寫得出?直到此刻,每想及此事,仍無法制止自己
的激動。莫扎特是唯一死無葬身之地的音樂家。我們
在前面還提到一個棺材。但這對於莫扎特來說,或者,
對於一切的「人」來說,卻是莫大的奢侈品。他是不
可能享受這樣的人間福祉的。他的福祉在天上。電影
《莫扎特傳》中的那個鏡頭,相信很多人都會記得。
他的屍體被掉進一個大坑裡去,那杵作工人,隨手鏟
起一把白灰撒進去。那是消毒用的生石灰。他只能享
受這一把生石灰。這是永遠無法忘記的。
但是,這種感覺或者是過份強烈了。李察時常都
想到,或者,要到將來那一刻,一切復歸平靜,再不
會胡亂哭,胡亂笑。因為,你會明白,生命的過程原
來就是這樣。那時才能真正了解生命,才能真正了解
莫扎特。
* * * *
最近,找到一個比較接近理想的版本。是
Karl Bohm 指揮的DVD 版本,1971。
Mozart: Requiem K.626
演出 Wiener Symphoniker。
Soprano: Gundula Janowitz
Mezzo-Soprano: Christa Ludwig
Tenor: Peter Schreier
Bass: Walter Berry
合唱 Konzertvereinigung Wiener Staatsopernchor
Chorus Master: Norbert Balatsch
(Filmed in the Piaristenkirche, Vienna)
請注意,同樣是Karl Bohm,他另灌錄的一張cd ,
由Edith Mathis 等人演唱,是另一版本。感覺上,
並沒有這Dvd 版本之強烈。雖然,同樣是1971 年的
版本。希望讀者不會找錯了。
這是值得稱贊的DVD版本。李察相信,幾乎莫扎
特的全部要求,他們都百份之九十做到了。他們,幾
乎都是忘我的。全部音樂是一個整體,合唱部份,異
常精采。相信,在全世界,唯有在維也納,可能找來
這樣的一群歌唱家。他們全神灌注,眾口同聲,眾心
同響,幾乎每一點,都可以是你的「進入點」。
知道甚麼是「進入點」嗎 ?這是很重要的呢。每
一首音樂,都要經由「進入點」進去的。一進去之後,
你就和他們同一了。你是一份子了。
…………………………………………………………………………………………
有意見,請寫: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5.10. 香港時間: 5:40 pm)
(明天問題:____________)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