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1, 2008




馬勒的最高點在那裡?

-

馬勒的最高點在那裡?
(問到底 No。7049 2008 0601 Sunday)

* 星期天籟*


讀者Wong Sau Lin 君來信,問到馬勒的作品,
甚麼人的演奏最好。


迄今為止,李察只發現兩三個版本是滿意的。


馬勒第二交響曲,最好的演奏者是 Vaclav
Neumann。他值得五顆星。


馬勒大地之歌,最好的演奏者是比契科夫Semyon
Bychkov 。他也值五顆星。


馬勒第九交響曲,較優秀的演奏者是Djansun
Kakhidze。他值四顆星。


另外,莫扎特的安魂曲,最好的演奏者是 Karl
Bohm (O 字不是英文,上面應有橫列的兩個小點。)
他值五顆星。這一個DVD版本,是唯一附有歌詞的版
本。不知何故,絕大多數其他版本,不附歌詞。不懂
拉丁文的聽眾,不可能了解歌詞內容。這是一個重要
問題:到底莫扎特在做甚麼?下周有機會再提。


跟貝多芬非常不同的是,馬勒的最高點,是在他
的第二交響曲。而貝多芬是第九。貝多芬一生都在迴
旋上升。到了第九交響曲,他到達的不是個人成就的
最高點,而是人類文化的最高點。貝多芬的第九,不
但只是音樂,更且是哲學和宗教,是靈性的光輝。


或者,貝多芬是比較幸運的。因為,他是在人類
文化的上升期,上升期裡,注定是要有人抵達高峰的。


馬勒卻是在下降期。他是處在一種整個時代都看
不到前景的低點裡的。一時間,好像是科技發達,經
濟繁榮。人們自信心鼓脹。但是,沒有人知道,人類
要往何處去。


馬勒忽然找到了他需要表達的思想。那是他的第
二交響曲。要往何處去?他要上天堂。但是,他被天
使拒絕進門了。而他同時找到了他要表達的形式。他
在最悲傷的時刻,偶然聽到了一種詼諧的通俗小曲。
詼諧與悲哀,兩者竟有奇異的結合。他把這詼諧表達
到了極致,原來,所謂「詼諧」,亦可以是一種鬼魅
的、魔邪的、不好的陰影。他就把這陰影,扭結在他
的悲情裡了。

 
  以上的感覺,如果能夠入心,就可能了解這世紀
的絕望悲情。馬勒是悲情的,但他未必是灰色的。他
只是在不斷的尋覓。


  李察自從從「發現」了馬勒以來,十年來,不斷
反覆找他的其他交響曲來聽。但沒有一次的感覺,能
夠達到他在「第二」中的高度。從第三到第十,大名
鼎鼎的指揮家演奏,使人滿意的是絕對少。是指揮家
的問題嗎?或者是的。比較一下便知道。比契科夫便
比伯恩斯坦好得多。


但,更根本的問題,來自馬勒,其實即是來自時
代本身。文化發展,並未帶來希望與前景。他能看到
甚麼?但見他反反覆覆,幾句唐詩,也令他欣喜若狂,
這就可以知道,他的饑渴到了甚麼程度。但,斷層的
中國文化,未能帶他出生天。「大地之歌」中,幾個
身穿柔軟絲綢的文人,在湖心亭中飲酒做詩,他也以
為是神仙境界。但是,文人們能夠做出甚麼詩出來?
賈寶玉的詩社,亦早己解散了。


馬勒一直找到他寫「第九」的一刻,其實即是他
最後的一首完成作品的一刻,仍未能找到甚麼。其時,
他的自殺情緒已經出現。他拼命工作,要在兩個月裡
演出不知多少場,跑數十個城市,結果,他無法完成
第十交響曲便死了。


更加不幸的是,如果你再發覺,到了他的第九,
他仍是未有找到新希望,他只找到死亡。而且,他在
形式方面,也無法突破。如果你能看到,他在第九裡
仍是用詼諧和悲情交錯的老手法,那樣,你也會跟馬
勒一樣,徹底對這時代失望的。


至於以後的所謂「新音樂」,更只是形式化的極端
而已。他們甚麼都找不到。


……………………………………………………………………………………
有意見,請寫: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5.31. 香港時間:6:30pm)
(明天問題:____________)

No comments: